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思想浪潮:中国原生文明的启示录

战国思想浪潮:中国原生文明的启示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战国思想大潮的总体气象战国时代巨浪翻滚的思想大潮,是人类古典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创造奇观。但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创造性思想与思想家群体的涌现,却是爆炸式的,井喷式的,丛林式的。从中国文明史的角度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典思想大爆炸,形成了我们民族最为坚实的文明根基。对这一数字,我们可以循着三个方面的基本评估,理出战国思想大爆炸的总体气象。

战国思想浪潮:中国原生文明的启示录

1 战国思想大潮的总体气象

战国时代巨浪翻滚的思想大潮,是人类古典明史绝无仅有创造奇观。

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根基在社会实践,灵魂在思想精神。杰出的创造性思想,是一个民族对社会实践进行深邃反思与智慧总结的结果。这种思想一旦传播开来,并迅速见诸社会实践,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从一般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能够在一个时代涌现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就已经是非常优秀了。能够在一个时代同时涌现几种不同流派的创造性思想,那便是历史的幸运了。

前者,近代日本维新思想的涌现,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者,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思想家多发现象,是一个典型例证。

但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创造性思想与思想家群体的涌现,却是爆炸式的,井喷式的,丛林式的。其思想家数量之多,其实业研究家数量之多,其独立学派数量之多,其原典著作数量之多,其私学教育之普及,其创意精神之高度,其社会实践之深度,等等一切方面,都达到了整个人类古典文明史令人目眩的最高峰。

这,只能说是历史的神异了。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这样的原典思想大爆炸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东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史称“百家争鸣”。第二次,出现在西方的中世纪末期与近世开端时期,史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这两次原典思想大爆炸,都首先推动当时的政治文明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进而推动当时的生产方式与整个文明,产生了超越式的大发展。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两次原典思想大爆炸的文明辐射力有着某种差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原典思想大爆炸的影响力,因当时世界交融程度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当时东方世界的直接影响,以及后来对整个人类世界的间接影响;西方近世开端期原典思想大爆炸的影响力,却借助人类活动的普遍交融,从而普遍影响了整个世界。

从历史的本质方面说,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角度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典思想大爆炸,形成了我们民族最为坚实的文明根基。用今天的话说,真正地夯实了中国文明的生命基础。我们的文明所以五千年绵延不息,成为世界上惟一生存发展在原住地区的原住族群的原生文明,其直接根基所在,正是这场原典思想大爆炸所赋予我们的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大潮,我们必须摆脱历史烟雾,重新审视,重新评判。

当时的原典思想大爆炸总体状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大家、多少著作涌现出来?(www.xing528.com)

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艺文志》的整理记载,夏商周截至西汉华夏世界涌现的全部思想家与实业学问家,共计596家;所撰写的原典书籍,共计13269卷。对这一数字,我们可以循着三个方面的基本评估,理出战国思想大爆炸的总体气象。

第一个基本评估:夏商周三代的思想家很少,经典也只有十数部,减去。

第二个基本评估:西汉学者近百人,其典籍大约两三千卷,也减去。

第三个基本评估:中国前三千年的思想家及其著作,十分之八九属于春秋战国时代。其中,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及其著作,大约占到了两大时代的五分之四。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春秋战国思想领域的大盘点是第一次,所以,我在这里将春秋战国当成一个思想历史单元来解析。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评估,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总体评判: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与实业学问家,大体在400余家,其创造的原典数量,大体在一万卷上下。从文明史的意义上说,这一基本评估,并不需要如何的精确化。不沉溺于历史细节的史料考证,不深陷于具体的细节辨析,而是从历史基本面评判其文明价值,这是文明史开掘发现的基本法则。

上述基本评估的意义,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鸟瞰式的历史总体图景。

至为遗憾的是,历经秦末大战乱,这些光焰万丈的煌煌巨作经历了空前的浩劫。到西汉政权稳定之时,已经毁灭散落太多了。历经西汉时期的抢救,才保留了有着累累残缺的部分典籍的文本。其中许多原典,人们已经只知道名字而无法寻觅到文本了。后来,又经刘向、歆父子及《汉书》编撰群体的艰难整理,才得以给今天的我们呈现出先秦文献的总体风貌。

两汉学者群对中国文明灵魂的复活,有着莫大的历史功勋。

虽然,历史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庞大的篇目系统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博大渊深。我们仍然能够从伤痕累累的诸多原典文本、诸多文本名目中,感受到那种令人震撼的思想力量,感受到那种精深的实用研究中的创造性思想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