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摄影界:拍得好胜过拍得多

摄影界:拍得好胜过拍得多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拍得多不如拍得好现在的摄影界,拍组照成风,给网站传稿也是一传一大堆。对结构比较复杂、故事头绪较多的题材,我认为用组照的方式去多侧面、多角度地表达,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一些情节相对简单、头绪较为单一的事件性的题材,用组照去表现就不一定“讨巧”,传播效果或许反而不如用单幅的形式去表现来得好。也就是说,在黄杰的镜头里,只有“农家女模特队”是他认为值得报道的新闻,而毛集人的这个节日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摄影界:拍得好胜过拍得多

拍得多不如拍得好

现在的摄影界,拍组照成风,给网站传稿也是一传一大堆。我不是完全反对拍组照,但我总觉得,把什么题材都拍成组照(或专题)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对结构比较复杂、故事头绪较多的题材,我认为用组照的方式去多侧面、多角度地表达,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一些情节相对简单、头绪较为单一的事件性的题材,用组照去表现就不一定“讨巧”,传播效果或许反而不如用单幅的形式去表现来得好。

在这里,我给大家看两位作者在同一个事件现场分别用组照和单幅的形式所作的报道的效果。

1998年11月21日,我收到了安徽的一个作者用特快专递投寄来的一组五幅照片(见图1),标题是:“毛集人的节日——在江总书记三次视察的地方”,总说明是:“1991年7月7日和11月18日以及今年9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三次来到安徽凤台县毛集镇视察,当地人民把11月18日选作自己的节日。今年的这一天,召开了为期十天的‘庆祝江总书记三次视察毛集暨毛集镇第七届物资文化节’。这个全国唯一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三项国家试点为一体的镇沸腾起来……”

我首先很感谢这位作者能及时给我投寄照片,但我觉得这组照片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五幅照片面面俱到,有全镇人民过节的场面,有推销员披挂上阵,有倾情于节目的老太,有农家女模特队的表演,甚至还有党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的画面。画面形式也分别有大场面、中景、近景、特写的有机组合。整组照片似乎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实在也感觉不出有什么能吸引人的地方,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活动的客观记录而已。但是我以为,摄影报道如果只是停留在客观记录的层面上,那无论如何算不上是成功的。要让摄影报道有别于文字报道,要让摄影报道生动起来,我们的作者必须在新闻现场发现其中的亮点,然后抓住亮点,再去表现好亮点。只有这样,新闻照片才会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来。

这组照片中,我实在找不出什么亮点来。仔细研读,似乎只有其中的“农家女模特队”有点亮色,可是语焉不详,显然作者没去作应有的生发。(www.xing528.com)

正在我想打电话找作者询问之际,我又收到了淮南日报社摄影记者黄杰给我寄来的一幅黑白照片,也是在毛集这个节日上拍的,但是黄杰没去对毛集人这个节日作更多的着墨,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节日上的“农家女模特队”。文字说明是:“由16名农家女组成的时装模特队,11月18日在安徽凤台县毛集镇物资文化交流大会上首次亮相,吸引了四邻八乡上万乡亲新奇的目光。地处淮河蓄洪区的毛集镇,在1991年水灾中化为废墟,7年来,毛集人民艰苦奋斗,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550元增长到现在的2460元。摆脱了贫困的农家女唤回自信,勇敢地走上舞台展示青春亮丽的风采。”

也就是说,在黄杰的镜头里,只有“农家女模特队”是他认为值得报道的新闻,而毛集人的这个节日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我看后不禁击节叫好,于是马上以“田埂上走来模特队”为题安排在当周的《华东写真》版头条刊出(见图2)。

◎图2 《田埂上走来模特队》刊于1998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华东写真》版头条

通过对比,大家不难看出,尽管黄杰的这幅照片是黑白的,且放大密度明显不足,但是作为新闻照片应有的形象魅力足以击败第一位作者的五幅彩色照片了。这里除了黄杰的拍摄时站位比较好,让农家女模特队处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将农家女窈窕的身材给予充分的展示,加上远处屋顶上挤得密密麻麻的观众等视觉元素的巧妙组合,让这幅照片充满了生动的形象语言外,作者在现场抓住了“该抓住的新闻眼”,无疑是成功的根本。

2007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