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雕塑:广场与雕塑风格的演变

中国城市雕塑:广场与雕塑风格的演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批苏联模式的广场及配套雕塑,这段时期的广场与雕塑风格协调而统一,表达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政治性广场渐渐向文化广场、商业广场转移,与其配套的雕塑也不再是革命性、纪念性的题材,意识形态逐渐弱化,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中国城市雕塑:广场与雕塑风格的演变

二、广场与雕塑

在很多情况下,广场是作为一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出现的,代表着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的外在形式往往与要表达的社会意识紧密相联,无论是广场的整体形状、空间闭合形式、地面的铺装,还是配套设施、雕塑、绿化,一座成功的广场必定是每一件组成视觉元素完美结合的产物,但是其中表达能力最强的却是雕塑。雕塑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了广场的成功与否,当然,好的广场设计也为某一雕塑的完美体现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广场有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元素。有一段文字说明了广场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修的,以前并没有。将大清门、千步廊拆了以后,变成了广场。广场是非常意识形态化的东西,建筑空间模仿苏联的红场。为了阅兵而造成的这样一个广场,显示国势和军队的力量。与当初天安门的结构是不同的,变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广场。”[13]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点上的民族英雄纪念碑以及毛主席纪念堂门前的两组巨大的雕塑群,这些城市雕塑强化了广场作为意识形态的感觉,与整体环境相得益彰(图3.2.4)。“广场公共艺术作为‘附加城市价值的符号表证。所有伟大的公众艺术,会与人们内在的深厚的情感互相呼应:同样地,伟大的广场亦与梦想、情感连接在一起’(克里夫·莫夫汀《都市设计:街道与广场》)。”[14]

img93(www.xing528.com)

图3.2.4 天安门广场

虽然广场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宫廷、衙门、庙前殿后皆有可供市民聚集的广场式场所,但作为建立在城市规划理论之上的广场却是近现代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批苏联模式的广场及配套雕塑,这段时期的广场与雕塑风格协调而统一,表达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政治性广场渐渐向文化广场、商业广场转移,与其配套的雕塑也不再是革命性、纪念性的题材,意识形态逐渐弱化,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