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雕塑之吴为山的大写意雕塑

中国城市雕塑之吴为山的大写意雕塑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为山的雕塑更像是大写意的山水花鸟画,构思奇巧而手法酣畅淋漓。[12]吴为山追寻一种不对称的失衡的势态美,往往与中国写意花鸟中的一些奇巧构图相映成趣。台湾杨英风先生、朱铭先生及香港文楼先生在抽象雕塑语言的中国方式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城市雕塑之吴为山的大写意雕塑

三、吴为山的大写意雕塑(图6.3.3)

img116

图6.3.3 吴为山作老子像,高16米

同样是写意手法,吴为山的雕塑与陈云岗的雕塑比较起来,少了几许精致和细腻却多了几分狂野之气。吴为山的雕塑更像是大写意的山水花鸟画,构思奇巧而手法酣畅淋漓。这种独特而大胆的作风为他获得了国际的声誉。[11]

雕塑的“大写意”,采取何种雕塑手法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与陈云岗先生作品表面的精雕细琢不同,吴为山以泥当笔,雕塑如风,作品表面往往磅礴嶙峋,有些地方甚至还留下如飞白一样的手指扫过痕迹,让行家看来觉得很过瘾。

在作品的构图形式上,吴为山自己有这样一段表述:“雕塑的形体不是客观物象的形体。中国雕塑的形体要体现着中国山水、自然的气韵,体现着中国人自然观。”[12]吴为山追寻一种不对称的失衡的势态美,往往与中国写意花鸟中的一些奇巧构图相映成趣。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把握住中国画重要理论“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混沌虚幻,若即若离,总在最具神采之处画龙点睛,形神具备,宛若天成

著名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先生最近以洋洋万言的文字对吴为山的雕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我不敢添足于其后,摘取部分文字于此作为吴为山作品的总结:

“吴为山雕塑的意义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在广泛吸收西方和中国这两个雕塑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的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为补充,面向当代精神现实,具有独特个人面貌的雕塑风格。他的工作,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体系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尝试。”[13]

当然上述三位远不能代表当代中国雕塑家对雕塑中国方式尝试的种种努力。在我看来,他们代表了探索雕塑中国方式的重要的三个方向:直白的装饰性,精致的写意性和粗放的写意性。我本能地将抽象、装置与观念艺术摒弃在讨论之外。在我看来,装置艺术玩的就是观念,而观念艺术又要将艺术演变为哲学文学,甚而化为无形,所以没有必要纳入我们关于有形雕塑的讨论之列。至于抽象雕塑,首先必须承认抽象雕塑艺术的成就,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战利品,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模式极为贴切,与现代城市建筑亦相得益彰。台湾杨英风先生(图6.3.4)、朱铭先生(图6.3.5)及香港文楼先生(图6.3.6)在抽象雕塑语言的中国方式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总的看来,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手法上,都带有强烈的西方气息。不是“洋装穿在身”,而是西洋身子套着长袍马褂,乍一看是中国样子,越品却越不是中国味。就像现代中国城市景观中普遍流行的钢筋水泥前立几根竹子——那是“中国”建筑么?也有学者总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寻觅抽象风,甚至将中国绘画通称为抽象的艺术。其实,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中国绘画运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绘画用意象这个词表述更为贴切,不仅中国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各个门类的中国艺术都可以将意象作为最贴切的表述。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写意才是中国艺术最佳的选择。韩玉涛先生写道:“小言之,这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奥赜;大言之,则是中国思维,特别是中国艺术思维的第一要义。”[14]因此,我认为写意雕塑是雕塑中国方式的重要探索方向。陈云岗先生与吴为山先生写意雕塑的成功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img117

图6.3.4 杨英风先生的雕塑是中国式雕塑创作的先行者,是台湾地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雕塑家。图为《水袖》

img118

图6.3.5 朱铭《太极》系列雕塑在国际享有盛誉

img119

图6.3.6 文楼先生以竹为中国元素的雕塑作品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www.xing528.com)

当代艺术最具价值的意义可能在于为艺术的多样性大开方便之门,“一切皆是艺术”,艺术家探索的脚步踏遍了社会与历史的方方面面。艺术界关于“中国”题材的操作也许早就已经落伍,各种所谓中国样式的作品也早已摆满了能够承载的一切领域。遗憾的是,在众多打着中国旗号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抄袭和无知挑衅。

《易·家人》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但愿雕塑的中国方式能够真正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祝愿已在雕塑的中国方式路途上成功探索过的雕塑家们继续前行!

【注释】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

[2]利玛窦著;金尼阁,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3]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0

[4]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1

[5]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1

[6]邹文.美术与社会——当代美术与公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0

[7]钱海源.韩美林的巨型雕塑属于哪个档次[J].美术观察,1996(1):12

[8]翟少禹,谢众英.透明的艺术家——记著名雕刻家、画家韩美林[J].市场观察.114

[9]王文娟.逻辑之网难以捕捉的诗思——陈云岗雕塑理念及雕塑作品述评[J].雕塑.2005(2):34

[10]邹文.美术与社会——当代美术与公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4

[11]2003年吴为山雕塑《睡童》荣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同年吴为山被一向要求甚高的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吸纳为国际会员。

[12]孙振华.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雕塑艺术论[J].民族艺术,2005(2):91

[13]孙振华.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雕塑艺术论[J].民族艺术,2005(2):91

[14]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M].海口:海天出版社,1998:5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