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罗马雕刻的特点及发展 | 美术史

古罗马雕刻的特点及发展 | 美术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马雕刻以写实性、叙事性为特点。罗马人需要用雕刻装饰房子,随之而来的就是仿制品和赝品的剧增。由于服饰的遮掩,人体运动节奏已不明显,这是典型的古典结构罗马化,是一种卓越的折衷办法,是罗马艺术成就的真正特征。可能是罗马人为祖先雕制蜡像的附属产品。图二十一马可·奥里略骑马像公元170年青铜罗马卡皮托林诺博物馆藏罗马肖像雕刻发展到帝国后期,与基督教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古罗马雕刻的特点及发展 | 美术史

罗马雕刻以写实性、叙事性为特点。诗人维吉尔的《伊利亚特续篇》写到母狼饲养两兄弟的传说,将罗马与希腊的历史连在一起。在罗马的雕像中,神像雕刻很少,裸体更少,多是长袍人物像。公元前2世纪起,罗马人就有翻制死者面具的习俗,以供奉祖先,这种雕像在贵族、富裕中等阶层家中几乎都有。此外,罗马艺术的帝国色彩是浓厚的。自共和时期,就有为领导人在公共场地建立纪念像的传统。它要求艺术要有利于帝国内部的统一和个人权威的巩固,继而使艺术很快转入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为少数人服务的轨道奥古斯都在罗马有80尊银制全身和金制骑马像。从共和时期起,罗马还设立了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雕像的规定,因此罗马雕刻必须强调个性特征的客观需求。

原希腊的知识分子、手艺人,如教师、学者、思想家、雕刻家、画家,受罗马人的雇佣。

罗马雕像在早期具有刚毅的气质,如罗马青年、布鲁达斯等雕像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中期是写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特点,后期由于基督教的渗入,雕像出现了神性化倾向,冷冰冰的面孔,僵直的眼神似乎神灵在召唤。

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之前这段时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收集和翻制希腊雕像上。罗马人需要用雕刻装饰房子,随之而来的就是仿制品和赝品的剧增。有的甚至反向翻制雕像以凑成一对。希腊的神像演变为奢侈的装饰品,因此,罗马雕像的早期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

拉奥孔群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某一失传的希腊化时期的复制品,近来充分印证是公元1世纪的原作。新发现的几组风格相同的作品,都出于三位雕刻家之手,即罗得岛的雕刻家阿格桑德洛斯与其两个儿子波里多洛斯和阿典诺多洛斯。《拉奥孔群像》是为罗马皇帝提比略(14—37年)地下宴会厅雕刻的。拉奥孔最先见于诗人维吉尔的《埃尼德》诗篇(写于公元前27年—公元前20年),诗中的拉奥孔是特洛伊的祭司,他警告同胞不要放希腊人的木马进城。维吉尔描述道:正当拉奥孔向海神波塞冬献祭一头牛时,从海里游出两条巨蛇,缠住了他和他的儿子,并将他们咬死。罗马人自认为是特洛伊人的后代,这个祭司和他的儿子们称为罗马史前神话的代表人物。这三位雕刻家无论在技巧上还是情感上都采用了一种雄健的夸张手法,明显是斯柯巴斯悲怆风格的延续。

《奥古斯都全身像》说明了一个希腊雕刻家在罗马主人的命令下,采取折衷办法所获得的成功。他向臣民们直接讲话并以威力支配面前的听众。左手抱权杖,右手扬起成指挥的姿势。铠甲上雕饰的花纹,象征罗马对世界的统治。右足下的小爱神说明这位举世无敌的统帅同时是仁爱之君,这种把君主塑造为半神半人的形象,一直传到罗马帝国后期。这尊像靠墙而立,因而雕像重点放在正面,背后甚至没有最终完成。由于服饰的遮掩,人体运动节奏已不明显,这是典型的古典结构罗马化,是一种卓越的折衷办法,是罗马艺术成就的真正特征。

提督以后的肖像似乎更强调罗马人的特征。《提督像》被雕刻成穿着罗马传统的宽大外袍,形成大量下垂多卷的褶,这种下垂自然的状态刻画也是需要相当技巧的。人物性格突出,不是理想化的气质。这位被称作美男子的提督与奥古斯都一样像是在发表讲演。

三世纪的《卡拉卡拉大帝》胸像,对人物个性刻画尤为鲜明,卡拉卡拉以残暴著名,为了挽回已趋颓势的奴隶帝国,他收买军人,穷兵黩武,无情地屠杀异己,终于在战途中遭部下暗杀,胸像表现他突然左转回视,似乎有所警觉,目光含怒,有逼人的力量。

皇帝哈德良的妻子《萨宾娜雕像》的姿态在希腊女神动势中极为常见,尤其是与公元前5世纪的“吉尼吉克斯的维纳斯”更为接近。但罗马雕刻家把左边的乳房遮住了,在罗马神话中,维纳斯被想象成罗马人的祖先伊尼亚斯的母亲,而萨宾娜就是当今罗马人之母。这尊雕像的仿制目的非常明确。(www.xing528.com)

《皇帝康茂德像》是一件卓越的作品,康茂德披着海克力斯(赫勒克勒斯的拉丁名字)的狮子皮,右手握着棍棒,左手拿着不朽的苹果

半身像是罗马人对雕刻形式的最突出的贡献,以前只有全身像和胸像柱两种。可能是罗马人为祖先雕制蜡像的附属产品。现存多数半身像都是大理石和青铜的,其中最为精致的是《罗马妇女半身像》,这尊大理石雕像显然表现的是一位非常时髦的上层宫廷妇女,一种雍容华贵的神态。雕刻家对大理石表面微妙变化极为关注,加强了面部与发卷的对比,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像这样极富个性的胸像作品很多,如卡拉卡拉大帝胸像等。据《罗马纪事》残篇记载曾有22个骑马像分布在罗马城,而今惟一一件《马可·奥里略骑马像》(图二十一),作于公元170年,完美地表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皇帝形象。这座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后来成了文艺复兴骑马像的范本。

图二十一 马可·奥里略骑马像 公元170年 青铜 罗马卡皮托林诺博物馆藏

罗马肖像雕刻发展到帝国后期,与基督教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君士坦丁大帝巨像》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约作于公元315年,现存只有头部与右手。仅头像的高度2.6米。这件作品将君士坦丁大帝表现为一个超人,至高无上的精神化身。这种重神轻人的思想,说明基督教已开始渗化人们的思想,侵入帝王肖像中。

罗马人对于特征的渴望不仅表现在肖像中,而且在浮雕中也随处可见。大多数浮雕具有历史性、记事性的特征。和平祭坛是奥古斯都建立的。祭坛上刻的是可以辨认的肖像,能轻易指出将军阿格里巴的形象。提督凯旋门内壁浮雕与和平祭坛浮雕相比,浮雕中提督的士兵带着从耶路撒冷夺取的战利品回来的情景最为生动。

更具罗马人特征的是图拉真纪念柱的浅浮雕,这里使用的是一种纪录性的图表式的写实主义手法,浮雕饰带绕柱23圈,宽度自下而上渐宽以进行视差矫正。人物众多,构图复杂是空前的,共计2500多个人物,图拉真本人就出现90次。

用石棺埋葬死者的方式大约始于公元2世纪中期,并在公元3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浮雕艺术形式的使用还扩大到石棺上。公元3世纪中期一石棺上的作品“阿基里斯河彭塞赛尼”,曾在文艺复兴时受到极大赏识。这件作品意图不在于创造一种似乎真实的自然主义场面,而是采取人物多层重叠地装饰图案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