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夏代宫殿遗址及特点

中国美术史-夏代宫殿遗址及特点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夏代宫殿遗址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夏代晚期的宫殿建筑基址,达数十处之多。宫殿作为特殊的建筑,已脱离一般建筑的实用性,是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已探明城门7座,城门道路11条,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之内有若干组宫殿建筑。燕下都宫殿的武阳台最大,东西最长达140米,南北最宽达110米,遗址高出地面12米,台上曾有宏大的建筑。

中国美术史-夏代宫殿遗址及特点

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建筑艺术也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在古代社会,以巨大财富为物质基础的建筑艺术突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其中,宫殿是我国阶级社会成就最高的建筑类型,除极大地满足了帝王的物质生活需求外,更以壮丽的形象显示了鲜明的王权意识。

(一)夏代宫殿遗址

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夏代晚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图2-27),达数十处之多。1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现存台面平整,高出地面80厘米,平台四面斜下。这是一座廊庑形式的建筑群,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筑组成。殿堂位于台基中部偏北处,其基座略高于周围的台基面,底部铺有三层鹅卵石以加固基址,东西长约36米,南北长约25米,夯土厚约3.1米[15]。殿堂建于基座之上,四周有一圈大柱子洞或柱础石,四面各檐柱外立有擎檐柱。殿堂是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双开间建筑,有四面排水的四阿顶,以草覆盖。“四阿重屋”后来又称为“重檐庑殿”,是中国建筑中最尊贵的屋顶。二里头宫殿是中国宫殿“前堂后室”的最早实例。2号宫殿遗址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建筑遗迹组成,内有陶水管等地下水道设施。这两组宫殿遗址已经具备了后世皇宫的基本特征:主体居中,布局对称,高大宏伟,坐北朝南,与民居截然分隔,等等。宫殿作为特殊的建筑,已脱离一般建筑的实用性,是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

图2-27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模型夏

(二)商代宫殿遗址

1983年发现的河南偃师城关镇尸乡沟的商代早期宫殿遗址被认为是汤灭夏后所建的早期都城,现存面积约19万平方米,城墙厚16~25米,高约2米,夯土筑成。已探明城门7座,城门道路11条,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之内有若干组宫殿建筑。这座都城使用时间较短,因而规模较小。

殷墟是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代都城的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在已发现的几十处基址中,面积大的有400平方米(10米×40米),小的有15平方米(5米×3米),相互叠压。基址尚存夯土墙脚、成排的石柱础、木柱的残烬、垫在柱础间用铜及卵石铺成的入口过道。这说明晚商时期建筑上部的结构已趋于稳定,单体建筑组成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建筑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人工地下水沟。(www.xing528.com)

(三)西周宫殿遗址

西周建筑规模较商代更大。1976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掘了“有可能在武王灭商以前”,也即时属晚商的先周建筑遗址。建筑较二里头和盘龙城的宫殿小,但更为精致成熟。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斜坡状台阶,由台阶进入前堂。前堂面阔6间,进深3间。后室为一列房屋,隔为数间。堂室之间的南北向中廊将后院分为左右两部分。此宫殿区还出土有我国最早的板瓦。

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在沣水两岸建立了丰京和镐京,但二京的位置和布局等情况尚待考察,宫殿建筑难以详说。

(四)春秋战国时期宫殿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大力进行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16]宫室建筑打破了西周以来“王制”的传统,“僭越”现象十分普遍。春秋时期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宫城往往不止一个。皇城处在全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主要宫殿设在全城制高点,既便于监视全城,又能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和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砖瓦和斗拱的发明和应用都是建筑史上的重笔,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宫室建筑日趋奢华,讲究台榭陂池与宫殿的和谐搭配,也重视装饰美化,宫室均有彩绘装饰。

战国时期的燕下都和赵国国都在宫城中轴线上都有重重建筑。燕下都宫殿的武阳台最大,东西最长达140米,南北最宽达110米,遗址高出地面12米,台上曾有宏大的建筑。武阳台以北又串联了三座台,最北的老姆台东西长90米,南北宽110米,高12米,规模仅次于武阳台。高台建筑流行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建筑领域出现的重要现象。[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