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宫廷绘画的复兴及杰出画家-《中国美术史》

明代宫廷绘画的复兴及杰出画家-《中国美术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宫廷绘画逐渐复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总之,明代前半期宫廷绘画在画坛上占有领导地位。清代宫廷绘画活动自清初至嘉庆年间,十分频繁。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绘画十分发达。宣宗朱瞻基、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皆擅画,尤其在宣宗朱瞻基的倡导下,沉寂已久的宫廷绘画逐渐复兴。自永乐、宣德以后,浙、闽两地一直是宫廷画师的主要来源地,著名画师有李在、王谔、朱端、石锐、周文靖、郑时敏等。

明代宫廷绘画的复兴及杰出画家-《中国美术史》

明代宫廷绘画逐渐复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明代自建国伊始,在绘画方面,通过征召、推荐等各种方式将一批有才能的画家揽入宫廷,令其为宫廷绘画。明代宫廷画家众多,不少人成就较高,如洪武年间的赵原、周位、王仲玉、沈希远等,永乐年间的“禁中三绝”(蒋子成、边景昭、赵廉),宣德年间的戴进、谢环、商喜等。总之,明代前半期宫廷绘画在画坛上占有领导地位。

清代宫廷绘画活动自清初至嘉庆年间,十分频繁。清代的宫廷画家除了为帝王画像,创作描绘宫廷生活和装饰宫廷的山水画花鸟画外,还重点创作反映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作品,如绘制《康熙南巡图》《万寿盛典图》《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等。

(一)明代宫廷绘画

明代没有设立画院,但有宫廷画家。朱元璋建国后,在绘画方面仿前代成例,通过征召、推荐等各种方式将一批有才能的画家揽入宫廷,但他们的地位较宋代院体画家低下。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绘画十分发达。宣宗朱瞻基、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皆擅画,尤其在宣宗朱瞻基的倡导下,沉寂已久的宫廷绘画逐渐复兴。

宫廷绘画主要着眼于教化功能。明代统治者征召选拔技艺高超的画家,令其传写帝王肖像,创作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历史画卷,绘制寺观壁画和供皇室成员欣赏的山水画、花鸟画。明代宫廷画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承袭宋代,但仍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设色艳丽,讲究法度。

明代统治者一方面礼遇画家,一方面又显得专制苛刻,经常迫害画家。在这种情况下,明初画坛出现了一种举笔惟谨、一味师古、不敢创造风气。明代中期,宫廷绘画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由于画家多投皇帝所好,奉命作画,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明代后期,宫廷绘画实际上已与浙派融合。嘉靖以后,宫廷绘画逐渐衰落,宫廷画师也相对减少。

明代的宫廷人物画大都是为政治服务,题材较为狭窄,多为帝后肖像与行乐图,歌颂皇帝的文功武治,颂扬君王的礼贤下士和臣子的忠心耿耿,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极少。明代的花鸟画继承宋代院体画的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刻画细致入微,构图饱满完整,花鸟与木石互为映衬,将工、写手法融为一体,富丽堂皇中不失浑朴端庄。明代宫廷山水画主要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院体画,并吸收北宋山水画之长,笔墨劲健,法度严谨,措景丰富,气势恢宏。有些山水画因为略有人物情节而富于生活意趣。自永乐、宣德以后,浙、闽两地一直是宫廷画师的主要来源地,著名画师有李在、王谔、朱端、石锐、周文靖、郑时敏等。

谢环(1346—1430),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永乐时进入宫廷。初师陈叔起,得其妙处,遂驰名于两浙。谢环擅画山水、人物,《图绘宝鉴续编》中称其“画山水,笔法淳丽,为同事所宗”。他的著名传世之作是两幅表现同一题材、画法也相似的《杏园雅集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宣宗行乐图》是宫廷画师商喜的作品,描绘了宣宗出行的浩大场面。画面中随行内侍所骑马匹姿态生动,人物神态形象各不相同。商喜还有一幅可以作为他代表作的《关羽擒将图》,是一幅大型历史故事图,设色艳丽,人物衣纹用笔流畅,山石线条粗放,整体画面气势雄健。

边景昭,字文进,沙县(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永乐至宣德初为宫廷画师,武英殿待诏。边景昭高旷洒脱,博学有文采,擅画花果、翎毛。观其画,花之娇美、鸟之飞鸣,用笔之娴熟、用墨之精妙少有能与之匹敌者。现存作品《双鹤图》(图8-1)属于较浓丽的画法,竹的高洁和鹤的典雅透出清新之气。他与王绂合作的《竹鹤双清图》则较为潇洒放逸,是他的另一种画法。

孙隆,字廷振,号都痴,毗陵(今江苏常州)人,生卒年不详,宣德年间为宫廷画师。其主要作品为没骨图,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画成花鸟草虫,别具特色。其画上落款多作“御前画史”,押印金彩陶纹饰。他的传世作品如《花鸟草虫图》《芙蓉游鹅图》(图8-2)等均为没骨画法,画面清新活泼,潇洒生动。

林良(约1416—1480),字以善,广东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人,长于水墨写意,尤擅画鹰,构图气势宏伟,用笔刚健奔放,墨色酣畅淋漓。此种画法在当时标新立异,风格独特。其写意作品主要有《鹰击八哥图》与《双鹰图》(图8-3),二者笔墨遒劲飞动而不失严谨,描绘的景象紧张而动人心魄。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一种兼工带写的画法,完全不同于后来文人画家的泼墨大写意。但他的画着色极为精工,令观者为之动容。他的工笔画有《山茶白羽图》等。

吕纪(1477—?),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弘治年间进入宫廷,供奉于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他除擅长妍丽沉稳的工笔重彩以外,也能作水墨淡色写意。其颇见新意的画法为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树石粗健,别具一格。他的工笔作品有《花鸟图》《狮头鹅图》《杏花孔雀图》和《桂菊山禽图》等,或笔势雄健奔放,或色彩浓丽工整。花鸟勾勒精致,色彩斑斓,华贵与野逸、绚烂与清雅、精丽与雄阔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写意画《残荷鹰鹭图》(图8-4)等,重视对画面气氛的渲染,法度严谨。

图8-1 《双鹤图》

[明]边景昭

图8-2 《芙蓉游鹅图》

[明]孙隆

图8-3 《双鹰图》(www.xing528.com)

[明]林良

图8-4 《残荷鹰鹭图》

[明]吕纪

(二)清代宫廷绘画

清代宫廷没有设立画院,但设有类似画院的绘画机构。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敬《国朝院画录》记载,清代宫廷绘画归御书房内务府营造司直接管理,众多著名宫廷画家供职于此。当时宫廷绘画活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记录某些政治事件,其次是为装饰宫廷、为贵族观赏而创作山水花鸟画等。宫廷画家来自南北各地,还有翰林词臣书画家。其艺术源流多元化,风格不同,各有各的师承及派别。与前代不同的是,宫廷中还有一些西洋画师,如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安德义、贺清泰等。他们都是传教士,绘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多种艺术修养的一个方面。他们原先在西方国家并不以绘画著称,但是来华以后由于写实手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便将西画手法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1]

当时皇家贵族的审美观自然成为宫廷画师们作画的主要出发点,甚至题材亦多由皇家选定。他们接受任务,相互配合,创作出大量的传世之作。在构图用笔着色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写实的、有装饰意味的画法为主,风格富丽华贵。其内容多为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雍容华贵的生活。

焦秉贞、冷枚等都是康乾时期主要的宫廷画家。他们二人成就较高,都以仕女画为主。

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他除擅画人物仕女画外,还擅画花鸟画。其画法以工笔重彩为主,用线极为工整细柔,设色浓重明艳,在透视和明暗处理上参用了西洋画法,追求一种视觉上的真实。主要代表作品有《仕女图》和《耕织图》等。焦秉贞在宫中影响很大,有众多弟子跟随其学艺,冷枚便是其中之一。

冷枚,字吉臣,山东胶州人,擅长人物仕女画,风格与焦秉贞较为接近,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他的作品《避暑山庄图》《桐阴刺绣图》《梧桐双兔图》(图8-5)等从选材到画法,都符合宫廷贵族的审美需求。他在绘画创作中更多地运用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27岁时来到中国,取汉名郎世宁。雍正时受诏,绘制《聚瑞图》,以其造型逼真而备受关注。他擅画人物、花鸟,尤其是骏马。他的绘画题材很丰富。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除原有的西画技法外,他还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用中国颜料和画具作画。如《百骏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英骥子图》(图8-6)等,造型准确,立体感强,笔法工整,设色富丽,显示出其非凡的造型能力。

图8-5 《梧桐双兔图》

[清]冷枚

图8-6 《英骥子图》

[清]郎世宁

王致诚,法国人乾隆三年(1738年)来到中国。擅画肖像画,曾为蒙古王公绘制油画肖像。著名的《万树园赐宴图》中的人物肖像就是出自他之手。他进献的作品《三王朝拜》颇受乾隆帝喜爱。

艾启蒙,波希米亚人,乾隆十年(1745年)来到中国。擅善画人物及兽畜,主要作品有描绘精细的《八骏图》等。其不足之处是绘画较为拘谨。

乾隆年间来到中国的还有法国人贺清泰,意大利人安德义和潘廷璋,他们都擅画人物走兽,绘画风格较为接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