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佛教雕塑及其影响-中国美术史分析

元代佛教雕塑及其影响-中国美术史分析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尤其对佛教中的喇嘛教给予了高度重视,建造了喇嘛教式的庙宇、白塔及用各种材料雕塑的佛像。所造佛像除过去汉族地区显宗、密宗流行的题材外,还有一些喇嘛教特有的救度佛母、马哈葛剌等,并有着藏传佛教的风格样式。

元代佛教雕塑及其影响-中国美术史分析

元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尤其对佛教中的喇嘛教给予了高度重视,建造了喇嘛教式的庙宇、白塔及用各种材料雕塑佛像。所造佛像除过去汉族地区显宗、密宗流行的题材外,还有一些喇嘛教特有的救度佛母、马哈葛剌等,并有着藏传佛教的风格样式。

元代大都及各地的寺院佛像现今多已毁灭,仅有极少数保存下来,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觉寺(卧佛寺)的铜铸释迦牟尼涅槃像,北京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券门及券洞内的石浮雕四天王等佛像,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塑像,洛阳白马寺十八罗汉夹纻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8窟、第95窟元代塑像,杭州飞来峰等处的摩崖造像,等等。元代铜铸、陶瓷的佛、菩萨和罗汉像中,纯粹的西土梵相的西藏喇嘛教风格的并不多,一般仍保持着传统的汉式风格;即使是喇嘛教的造像,也往往经过雕塑师的再创造,多少融入了汉式风格。

(一)杭州飞来峰摩崖造像

元代的龛窟造像以杭州西湖飞来峰保存的为最多,而且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西藏喇嘛教风格。

杭州飞来峰造像的开凿始于五代,止于元代。现存元代龛像约有龛86个、造像117躯。至元十九年(1282年)徐僧录施造的第1号龛,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尊组像(图7-20)。造像的华冠近于喇嘛教式,而面容、身段、神情则全为五代两宋以来广泛流行的汉式风格。它们都是元代雕刻匠师融合了汉、藏两种佛像的造型而创造的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作品。

图7-20 杭州飞来峰摩崖造像

飞来峰的菩萨造像中,以第54号、第58号龛的结跏趺坐、手执莲花的菩萨像,以及第60号龛的半跏趺坐的水月观音像最为突出。造像均头戴华丽的宝冠,衣衫宽博,面相丰润文秀,神情温婉庄重。衣褶纹饰的繁简、疏密、深浅等变化,也都处理得颇见匠心,较好地表现出衣饰的质地式样和形体姿态的状况,也有助于体现菩萨形象内在的圣洁庄严感。这类造像都是在宋辽金以来普遍流行的菩萨样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www.xing528.com)

在飞来峰的元代造像中,第36号龛的弥勒像也颇有引人入胜的独特之处。弥勒在南北朝时期的造像中,为交脚而坐的菩萨型;在唐代,通常为倚坐姿态;在宋代,有些则为结跏趺坐的菩萨样;五代以后,弥勒造像逐渐采用大腹便便的模样,脸上堆着乐天笑意,给人以亲切有趣之感。飞来峰的这尊弥勒造像,是目前所见这类雕塑形象中年代最早的。在这尊弥勒像的周围,还就势雕出神态各异、高低不平的十八罗汉作为陪衬,使造像更富有变化和艺术感染力。

飞来峰摩崖造像分布在山岭丛林之间,下有淙淙流泉,与园林般的优美环境和谐统一,这在全国石窟造像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二)北京居庸关过街塔浮雕

位于北京市昌平居庸关城中通道上的过街塔(又称“云台”),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原是在有券洞的基座上树立着三座喇嘛塔。塔久已毁坏,云台座保存至今。白色大理石浮雕就刻在券洞的外沿(券面)和券顶,以及过洞左右两壁。给人以强烈印象的是过洞左右两壁两端的四天王像(图7-21),皆为据台高坐的姿态,身躯魁梧,气势威猛,头戴胄盔,身穿锁甲战袍,手中分别掌剑、抱琵琶、持伞、握蜃。统一为手持剑、琵琶、伞、蜃这种完全汉化了的四天王样式,始于何时不详,但目前尚未见到早于过街塔的实例。过街塔的四天王及其从属形象,用浅浮雕手法刻画,成功地表现出对象的厚重体积及强硕感,处处充满张力,堪称元代佛教雕刻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图7-21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四天王浮雕(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