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瓷塑发展及代表作品-中国陶瓷雕塑史

元代瓷塑发展及代表作品-中国陶瓷雕塑史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元代陶瓷的发展过程中,南方的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北方的钧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元代开始利用钴蓝进行绘饰“青花”。元代龙泉窑大量供应出口。元代的陶瓷雕塑手法写实质朴,体现了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瓷塑艺术更趋完善。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藏观音坐像,造型、制作工艺与图7-8基本一致,是景德镇元代陶瓷雕塑的代表作品。胎质细腻,釉呈月白色。

元代瓷塑发展及代表作品-中国陶瓷雕塑史

在元代陶瓷的发展过程中,南方的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北方的钧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的白瓷在宋代影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薄胎的碗盏以外也制了厚胎白瓷,并开始利用铜料在器物表面进行红色的绘画性装饰,即后世所称的“釉里红”。在元代开始利用钴蓝进行绘饰“青花”。元代的龙泉窑,釉色青中带绿,不复是宋代龙泉流行的粉青色(图7-7)。元代龙泉窑大量供应出口。元代钧窑制作较粗,胎骨色泽都远不如宋代精美,所以到了明代已经接近末声了。

图7-7 狮子[316]

虽然元代北方定窑、耀州窑的瓷器生产有所衰退,但钧窑和磁州窑的产量仍然很大,同时南方的景德镇窑和龙泉窑逐渐成为全国业生产重地,尤其是景德镇窑的发展十分迅速,瓷器的产量前空扩大,陶器的使用范围则越来越小,生活用器的制作急剧减少,陶瓷业的生产不得不更多地转向建筑用陶领域,于是作为建筑构件的琉璃(低温釉陶)生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成为元代陶瓷业生产的主流。此外,民间日用的陶盛贮器和随葬明器,因制作简易,成本低廉,所以仍然有所生产。

元代的陶瓷雕塑手法写实质朴,体现了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瓷塑艺术更趋完善。1969年元大都遗址出土观音坐像(图7-8),头戴宝冠,五官端正,面带微笑,温和慈祥,复杂璎珞装饰,半结跏坐于岩石上。造型比例匀称,模具印坯分体粘结而成,通体施青白釉,晶莹光泽,如冰似玉。披巾,菩萨装线条流畅,有种轻纱透体之美感。

上海博物馆藏佛坐像,螺旋肉髻,体态端正,微视下方,结跏趺坐,身着袈裟,双手自然下垂于腿上,施与愿印,衣纹线转着清晰,层次分明,制作十分精美(图7-9)。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藏观音坐像(图7-10),造型、制作工艺与图7-8基本一致,是景德镇元代陶瓷雕塑的代表作品。

1985年安徽省岳西县撞钟乡出土关公夜读像,头戴夫子盔,线球和丝穗垂于额上和鬓耳处,长鬓驿逸,坐姿夜读状。面部神情专注,右手捧书于胸前,左手放置膝盖上,长方形底座。红棕胎,较细而疏松。青白釉呈白泛灰青色,釉色凝厚光润,施满釉,底座部分露胎(图7-11)。

图7-8 观音坐像[317]

图7-9 佛坐像[318]

图7-10 观音坐像[319]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乌蒙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狮子滚绣球,胎质洁白致密,通体施白釉,玉质感强。狮子外头大张嘴,阔鼻深目,项带璎珞,半蹲于须弥座上,前爪抚绣球。造型构思奇妙,惟妙惟肖。模具制作,集釉处泛青(图7-12)。

图7-11 关公夜读像[320]

图7-12 狮子滚绣球[321]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房屋遗址出土狮子滚绣球(图7-13),上部分为踩球狮子,狮子蹲坐,前足踩一绣球,作回头观望状。双目圆睁,眉毛平伸,阔鼻高隆,大口微张,舌上翘,露出四颗獠牙,头顶两耳微曲,角鬃毛后乍,下颌胡须下垂,脑后毛发翻卷。颈下系铃铛,系带负于狮背束成一大花结,大尾浓毛卷曲,盘于右后腿外侧,足下绣球系帯卷曲,飘于尾腿之上。基座为长方形须弥座,下承四兽头形足,足向外撇。白胎,青白釉,除座底外器身施满釉,底座露胎处有一圆形凹坑。整个器物采用堆塑手法,做工精巧细腻,造型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出土狮形钮器盖(图7-14),圆形盖上蹲坐一狮,抬首左侧视,两耳斜翘,双目圆睁,嘴张开,两鬓鬃毛向后,头后鬓毛和胡须下垂,尾巴卷于身体右侧,右脚踏一带十字花结的绣球,球飘带附于双腿上。座有一圆孔,通过狮体与嘴贯通。造型生动,又不失威猛。胎质细腻。通体施青白釉,双目点褐彩,座内无轴,座底微现火石红。

图7-13 狮子滚绣球[322]

图7-14 狮形钮器盖[323]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乡古城出土大肚弥勒佛坐像(图7-15),佛像面部丰满,双目眯成细长形,大耳垂肩,笑容可掬。颈挂佛珠,袒胸露背,右手持挑,左臂置于左膝上。左臂、左腿和右腿外侧袈裟上各有孩童,孩童呈攀附状。佛像背部下侧有一圆孔。灰白色胎,青白釉,躯体局部露胎。佛像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同时出土青白瓷象坐(图7-16),平卧,两耳下垂,呈莲叶状,双目细长,鼻梁隆起下垂,鼻孔向上卷起呈莲蓬状,长牙露于嘴外。背部负圆形双层莲瓣座,座顶部有孔,直通大象体内。尾部卷曲贴于身体左侧,尾巴末端较大,呈毛状。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润,造型别致,形象生动。

图7-15 大肚弥勒佛坐像[324]

这些窖藏作品都是景德镇产青白瓷制品的佳作。反映南方陶瓷北方草原贩卖的盛况,大肚弥勒像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体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镂雕人物枕,枕面呈现腰圆形,四壁立面镂雕山洞,壁面贴花卉树木图案装饰,内安置人物对坐,正在下棋,人物虽小,但生动可爱,表现的文人情怀消遣娱乐活动。这种形式的瓷枕在全国范围有很多出土发现(图7-17)。

图7-16 象座[325]

图7-17 镂雕人物枕[326]

1982年安徽省岳西县出土镂雕戏楼人物枕,长方形,弧形枕面阴刻回字纹,造型仿当时流行的戏楼彩棚形式,镂空捏塑如意莲花钱币纹、连球、铺首点缀装饰。四面各设置一个场景故事,道具俱全,人物形态各异,表情丰富,神态逼真。胎质细腻洁白,质地坚硬,为景德镇制作作品,也是元代杂剧兴起的真实写照(图7-18)。(www.xing528.com)

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五里店出土镂雕戏楼枕(图7-19),结构如一座宫殿,枕面花瓣形,中心划刻字锦纹,四侧堆塑人物故事,枕面下出檐,四角有璎珞下垂。枕底面竖置栏杆于各角。前面一组为“广寒宫”神话故事。殿内圆月形龛中正坐嫦娥,头戴凤冠,身披长带,一手持镜,一手拿粉扑,作梳妆状,左、右各有侍女一人,一抱团扇,一捧食盒。左面一组为“拜北斗”故事,右面一组为“童子拜观音”,后面一组共五人,似表现一件历史故事。胎质细腻,釉呈月白色。

图7-18 镂雕戏楼人物枕[327]

图7-19 镂雕戏楼枕[328]

图7-20 镂雕戏楼人物枕[329]

丰城市博物馆藏镂雕戏楼枕(图7-20),造型题材和材质基本相同,制作工艺都是采用泥皮、泥条、镂空、捏塑、粘结拼贴而成。大同市博物馆藏作品将传统题材嫦娥奔月,佛教题材童子拜观音融为一体,是宗教信仰大融合的体现,也是元代杂剧流行盛世的反映。

元代后期景德镇开始出现青花釉里红装饰技法,1974年江西景德镇市出土釉里红堆塑戏楼谷仓(图7-21),阁楼式建筑形式,庑殿琉璃作垂檐顶,覆以筒板瓦,房屋建筑装饰脊兽、鸱吻、栏杆应有尽有。背面的墓志铭记载有后至元四年的题记,这是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作品。

图7-21 堆塑戏楼谷仓[330]

图7-22 西王母像[331]

1978年杭州市文三路出土西王母像(图7-22),三尊像形式,主尊西王母,左右两侧各配置一持果盘童子,一鹤一鹿。西王母头戴凤冠,披肩长裙,双臂自然下垂于胸前,双目下视。形象典雅、衣纹流畅、缀珠纹饰精细别致。这些青花釉里红作品有戏剧楼阁式枕、戏楼谷仓、人物等,镂雕工艺精湛,装饰新奇,为以后陶瓷雕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表现手法和韵味对明代福建德化窑的陶瓷塑像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4年江西景德镇市出土红釉老人像(图7-23),头戴官帽,身着官服,双手持笏板拱手而立。模具制作,实心厚重。面部和笏板施青白釉,其余部分施釉里红釉,呈现紫砂或红褐色,应为釉里红原材料,出自景德镇市元代至元四年凌氏墓,证明元代后期釉里红釉料已经出现。

1986年安徽省安庆市造纸厂工地出土人物青瓷人物灯,作侍者肩扛灯盏形,灯盏置于人物肩部,灯下有如意形长柄承托,男女侍者出土时分居左右(男左女右),侍者分别头戴花冠和幞头,身着窄袖长袍,男侍者衣袖至腕部,女侍者为长袖;腰间系如意纹锦带,脚下为椭圆形底板,面部露胎,刻画细腻,双目平视,神态安详。浅灰胎,细腻坚致。青绿釉泛黄,凝厚光润,施满釉(图7-24)。

图7-23 老人像[332]

图7-24 人物灯(一对)[333]

龙泉窑青瓷历来以釉色取胜,釉质感肥厚如凝脂、如美玉,其釉色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又以粉青、梅子青最具魅力。龙泉粉青釉色莹润略带乳浊,呈失透状,色青绿粉润,光泽柔和。梅子青釉较之粉青又更深沉华丽,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色泽照人,如梅子初生。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观音坐像,头戴宝冠,双目微闭,面容丰腴,神态安详。左足下垂,右足弯曲置于座上,右手向内弯曲放右膝上,左手置于座上。左侧设净瓶,右侧立鸽子,左前方有童子。施梅子青釉,脸、手、足露胎处呈铁红色(图7-25)。

龙首龟身砚滴(图7-26),龙首高昂,口微张,上唇尖长并高高翘起,牙齿尽露,双目突出,点褐彩。下颌胡须卷曲,鳃和颈后有鳍,鳃鳍向两侧展开。龟背甲边缘呈曲波状,上有许多六边形小甲片,每片甲片内阴刻一“王”字。四肢前曲,坚实有力。尾巴上翘,贴于甲背。龙首口衔把莲,负于背上,背部正中莲叶上有一注水孔,与龙首口部相通。腹部、四肢划刻有鳞片。灰白胎,通体施青釉,腹下可见支烧痕。器物制作细腻精美,造型威猛,线条流畅。

图7-25 观音坐像[334]

图7-26 龙首龟身砚滴[335]

龙泉窑在釉质和胎质的烧造上远远不如宋代龙泉窑,而是在釉色装饰上下功夫,在器皿上装饰有动物昆虫、花卉和几何图案,还采用了阴纹印花、划花等装饰方法,对于大型造型则采用堆塑贴花技法。

由于南方陶瓷业的发展,北方的诸窑口的陶瓷雕塑还是前期的延续。如1992年山西省朔州市农业局公寓元代窖藏出土的白瓷罗汉像(图7-2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出土的红绿彩儿童俑(图7-28)。

图7-27 罗汉像[336]

图7-28 儿童俑[3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