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代红绿彩瓷塑:中国陶瓷雕塑史的突破

金代红绿彩瓷塑:中国陶瓷雕塑史的突破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伴随出土文物不断增加,金代陶瓷研究被重视,特别是红绿彩陶瓷发展得到完美体现,如1954年山东省曲阜市杨家院村出土女俑,面相丰满,着花冠,高鼻小口,眼睑低垂,着襦裙,勾脸云鞋,双手捧粉盒于胸前。但以往由于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思想深厚,较少称金红绿彩,基本上将其称为“宋加彩”或“宋红绿彩”。

金代红绿彩瓷塑:中国陶瓷雕塑史的突破

金代是中国北方又一个骑马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建都于会宁府(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它不但于1125年灭了辽,还灭了北宋。后迁都中都(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一个曾经与南宋长期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

金取代辽后,占据中国的核心中原地区,同时还控制着辽东全部及漠南部分地区,其统治政权在中原地区,使中国的版图得以完整。金代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重要一环,没有金史,中国历史就不完整,中国文明更不能称得上伟大。另外,金代使东北地区进入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从此在中国大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陶瓷史的角度来看,金代的疆域后来深入到中原地区,包括了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北宋时期的著名窑口汝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等都在其所辖范围之内。金代的陶瓷是前期的延续,在陶瓷史上往往一带而过。近年伴随出土文物不断增加,金代陶瓷研究被重视,特别是红绿彩陶瓷发展得到完美体现,如1954年山东省曲阜市杨家院村出土女俑,面相丰满,着花冠,高鼻小口,眼睑低垂,着襦裙,勾脸云鞋,双手捧粉盒于胸前。全身施白釉,以黑线勾勒眉、眼、发、服饰轮廓等,并填以红、绿、黄彩(图5-56)。男俑面部丰满,五官端正,蓄八字胡须,双眉微蹙似若有所思,双手捧书。通体施白釉,釉上以红、黄、黑等色彩加以勾画(图5-57)。无论人物造型还是精神风貌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汉民族风格。

图6-56 女俑[276]

图6-57 男俑[277]

金代陶瓷发展分两个区域,一是在以前辽和金的版图上,主要在今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主要窑口有赤峰缸瓦窑,抚顺大官屯窑、辽阳冮官屯窑、门头沟龙泉务窑、房山磁家务窑、密云小水峪窑、隆化下洼子窑、浑源大磁窑村窑、青瓷窑村窑等,这些窑大多继承了辽代的传统,所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为日用粗瓷,无论白釉、黑釉、酱釉、茶叶末釉还是白釉黑花瓷,釉面都很混浊;瓷器胎体粗厚,烧结温度不高,成型工艺粗糙,造型极不规整。主要造型有碗、碟、盘、罐、壶等,其中壶和罐一般有双系,三系或四系。二是金人占领北方广大土地以后,恢复北宋因战争被破坏的瓷窑所生产的瓷器,主要有钧窑、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等。而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定窑,金代定窑胎质细白,釉色润泽,制作规整精巧,装饰绚丽多姿。

故宫博物院藏送子观音像,盘高发髻,头披长巾,眉间有一眼,面容慈祥,胸挂璎珞和长命锁左手怀抱一婴儿,右手扶膝,双腿下垂趺坐(弥勒座)。表现的是送子观音形象,是体现宋金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代表性作品(图6-58)。

河北定州市博物馆藏戏鸡壶,胎质泛白细腻,厚釉泛黄,以鸡首壶为造型,鸡嘴为流,鸡尾上卷为把,腹部肥硕,昂首挺胸,采用捏塑和刻划结合的技法塑造,羽毛刻划纹理清晰,两腿站在圆形圈足底上。上面骑一男童,头戴荷叶帽,赤膊披巾,长裤光足,双手抱鸡脖,面带微笑,顽皮可爱。脑袋后部开一孔注水,应为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的酒器(图6-59)。

1956年大同上皇庄劳教学校附近出土白釉点彩羊群,绵羊造型,手捏而成,动态各异,姿态优美,头顶弯曲的羊角,神态逼真,施半釉,釉色滋润,褐彩点缀,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图6-60)。

图6-58 送子观音像[278]

图6-59 戏鸡壶[279]

图6-60 羊群[280]

红绿彩是宋代三彩艺术的升华,在金代工艺技法得到改进,它的出现对中国陶瓷史的意义在于,开辟了后期明代红绿彩、青花斗彩、青花五彩等在世界享有盛名的彩瓷的先河。但以往由于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思想深厚,较少称金红绿彩,基本上将其称为“宋加彩”或“宋红绿彩”。随着许多考古新发现的面世,我们应将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纠正过来。

1989年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发现了有阴刻“泰和二年八月十三日亡过崔仙奴”墓志的金墓,出土了大小不等、姿态各异的红绿彩儿童瓷俑数十件。

拜佛童子头梳五片发髻,系红头绳,头顶梳冲天髻,前额留小“鸨角”,头顶无发处施淡翠绿彩。圆脸,朱唇小口,黑彩绘眉眼。上身着白色圆领窄袖衫,领口及袖口施黄彩,外套褙子,前身腰围绿色抱肚,后身施红彩。下着白裤,裤口饰红边,绿袜黑鞋。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双腿下垂骑坐于白地黑花三环纹圆形鼓凳上。白釉泛灰,较光润;黑彩为乌黑色;脱釉现象严重,红彩由于脱彩而呈淡红色,局部的绿彩保存较好,呈翠绿色(图6-61)。

持偶童子梳三片发髻,系红头绳,头顶无发处施黄彩;圆脸,黑彩绘眉眼,神态安详;身着左衽交领窄袖衫,遍施红彩,襟部饰褐绿色和黑色边,腰悬绿彩佩饰。下着白釉裤,黑彩矮帮鞋,双手握物于腹前,左腿盘起,右脚自然下垂,坐于白地黑花三环纹圆形鼓凳上。左手持一玩偶,白釉泛灰,较光润;红彩由于脱彩仅呈淡红色;绿彩呈褐绿色,泛银色光泽(图6-62)。

抱狗童子梳三片发髻系头绳,头略偏侧视,上身着红彩左衽交领窄袖衫,红彩呈淡红色;腰围黑边抱肚,下身着红彩边白裤;足蹬黑色尖头靴;怀抱一只白釉黑点小花狗,双手紧握小狗的两前爪,站立于白地黑花双环纹圆形台上(图6-63)。

卧童头顶留“鹁角”系红头绳。圆脸蛋,双下颌,浓眉大眼,小嘴大耳,面带微笑。颈带金黄色如意形项圈,上身着窄袖直领短绰子,黄地饰红色圏点团花,袖和襟为红色,加绘成对的黄色飞鸟数组。右手握于胸前,左手置于腰部,腹系黄、褐、绿三条宽带,在腹前结成蝴蝶结,下身由臀部顺腿束红彩帯条,在膝下结成蝴蝶结,双腿上曲。白釉呈乳白色,光润。红彩鲜艳,保存较好;绿彩已失光,呈褐绿色;黄彩为明黄色(图6-64)。

图6-61 拜佛童子[281]

图6-62 持偶童子[282]

图6-63 抱狗童子[283]

立童头顶髡发,禿发处施黄彩,无光泽,周围留一圈短发,发着黑彩。胖脸蛋,头微低,眉眼施黑彩,小口施红彩,眼神专注。上身内穿白色左衽交领衫,衫着红边,外罩直领窄袖半长绰子,红彩绿边。腰束绿彩红黑边肚兜,绿彩呈褐绿色,失光;下身着白裤、黑鞋,白釉呈乳白色,光润;左臂腋下夹持一黄彩黑口长方盒,右臂自然下垂,站立在白地黑花双环圆台上(图6-65)。

图6-64 卧童[284]

图6-65 立童[285]

大象陶瓷博物馆藏踩莲叶童子(图6-66),用黑、绿彩绘制发髻系红头绳,圆脸,朱唇小口,黑彩绘眉眼。上着窄袖红色对襟坎肩,下着绿裤,上有圆形图案装饰,系蝴蝶结丝带,脚穿黑鞋。双手紧握荷叶,一腿弯曲用劲踩踏荷叶,神态微微前倾,作用力踩踏荷叶状,面带顽皮,釉色保存完好。执莲叶童子(图6-67),头梳髻,跣足直立于束腰莲台之上,双手于胸前执荷叶,裸上身肩披红色长巾,下穿高腰裤,表现的应为佛教供养人像。

图6-66 踩莲叶童子[286]

图6-67 执莲叶童子像[287](www.xing528.com)

还出土一组佛教题材的红绿彩造像,根据形制推测或为释迦三尊像(图6-68)。释迦螺旋肉髻,面部圆润,身着彩绘双领下垂通肩袈裟,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三层仰莲瓣圆形莲台上,下有彩绘六边形须弥座。彩绘用黄、红、绿、黑彩交替绘制,图案精美富丽。胎黄白,胎质细密而坚致。佛像白釉呈乳白色,半木光,施满釉。

骑狮文殊菩萨头戴花蔓冠,面相丰腴,上身内着交领衣,披如意头形彩绘覆肩衣,腰束彩带,下着彩绘涅槃僧,外披通肩大衣。双手捧持如意,结跏趺坐于贴塑双层仰莲瓣莲台上,下有狮子坐骑,狮子彩绘,张口作吼叫状,狮左侧站挽缰绳的昆仑奴,武士面相,头戴盔,顶部前卷,身着彩色窄袖短衫和“抱肚”;下着白裤,足蹬靴。彩绘施用绿、黄、黑、红色釉,色彩鲜艳。棕灰色胎,胎质细密,坚硬。白釉泛灰,较光润,施满釉(图6-68)。

普骑象贤菩萨上身内着红、黄彩边盘颈白衫,下身着黑边黄彩裙,系黑边白色腰带,外着直襟通肩大衣。手持一支莲花,结跏跌坐于刻仰莲台上,左侧莲瓣尚存红彩。白象坐骑通体施白釉,象头微低,形象温顺,象牙残,鼻与长方台相连,鞯缛和銮带施红彩,白象与红鞍銮的色彩相得益彰。红鞍两侧彩绘如意形装饰,白象右侧有一控象人,身着绿色披肩、黄彩抱肚,束绿彩黑边腰带,双手执黑色缰绳,戴黄色头盔,神态自然。棕灰胎,坚致。白釉泛灰,较莹润,施满釉(图6-68)。

图6-68 红绿彩造像

① 骑象普贤菩萨:红绿彩,金代,菩萨高41cm、象高18cm,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窖藏出土,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

② 佛像:红绿彩,金代,高61.5cm、座高19cm、莲台高13.5cm,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窖藏出土,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

③ 骑狮文殊菩萨:红绿彩,金代,菩萨高42.6cm、狮高20.5cm,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窖藏,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房屋遗址出土文官俑,采用模印、捏塑、粘接等复合工艺制作而成。面部丰满,双目正视前方,小口,八字须,双手交放于膝前,双膝微曲。头戴高冠,身穿圆领、阔袖对开式长袍,腰缠带饰。浅褐色胎,施釉处上化妆土再施透明釉,背部、内部露胎。彩绘装饰有黄、绿、红、黑四色,面部眼、眉、发、须均采用黑色装饰,服饰用四色相间搭配,饰有开光云气纹和团花纹(图6-69)。

1993年山西省翼城县郑庄村变电站出土童子俑,均为小孩童。头部梳髡发、或戴帽,衣着或对襟、或左衽。双手抱于腹部。浅土黄胎,胎质稍粗。仅前半部分施白釉。黑彩勾眼、头发,红彩绘衣襟,点绿彩装饰。空心模制(图6-70)。

图6-69 文官俑[288]

图6-70 童子俑[289]

山西侯马金墓出土一件中央写有“清”字的红绿彩碗。该墓用砖与附近崇庆元年题证墓葬用砖相同,故可推断为13世纪前半期作品。蒙古卡拉克尔木遗址曾出土许多宋红绿彩碗、盘碎片,该遗址为蒙古第二代可汗(窝阔台汗)1235年初建城池之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都城迁移到大都(北京),不久该遗址所处地成为地区性小城市,此地盛时为13世纪中叶,但此地亦出土有被认定为14世纪产品的元青花与青瓷碎片,故此宋红绿彩年代尚不能确定其下限年代。其上限可定为13世纪前叶。主要生产时期基本在13世纪。另外,据记录,在观台三次考古发掘中均发现有红绿彩瓷,观台第一、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有红绿彩“仕女”“小瓷人”等陶瓷雕塑,观台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红绿彩小俑和带红线黄点的器盖残片,以上均属第三期金代层。当时最好的红绿彩产品应该是产自河北邯郸地区的临水窑。

2002年,邯郸市文物部门对峰峰矿区临水镇三工区顺田购物中心建设工地古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唐至元代古窑址、作坊、料池、水井及大量窑具,共清理出土青瓷、黑瓷、化妆白瓷、白地黑花、红绿彩、刻划花、印花及仿钧瓷等残器、残片3万余件。临水镇三工区古窑址同样出土大量红绿彩瓷器、瓷片(现藏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并发现了颜料作坊,有力地证明了临水窑是磁州窑红绿彩瓷器的主要产地。

红绿彩陶瓷雕塑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的诸多窑址都有烧制,如山西长治的八义窑,河南鹤壁集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东德州窑等(图6-71)。

出土于西北地区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陶瓷艺术雕塑数量不多但很有特色,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省嵬城遗址出土人头像,面部圆润,略带微笑,神态安详,顶禿发,可以看出西夏陶瓷雕塑的精美程度(图6-72)。

图6-71 童子像[290]

图6-72 人头像[291]

红绿彩是宋金时期中国陶瓷史上新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绘技法,是由三彩艺术演变而来的技法。具体有釉上瓷绘,釉下黑彩加上红、黄、绿彩更是创造了多彩瓷绘技法,应该是明清时期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的前身。归纳其基本装饰技法有三种:

(一)点彩法

是一种高温和低温结合的彩绘装饰技法,这种方法烧制的作品在隋代就已经出现。这种装饰方法大都表现在雕塑上,是在化妆白土上点过黑彩,如眉,眼,衣纹、座台等,然后罩透明釉,经过一次高温烧制成装饰瓷。然后在烧成的作品上用低温釉绘制图案,进行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二)勾勒填彩法

先设计纹案图样,以红线勾勒出图案,再填绿釉和黄釉,一般都是在矾红勾勒的轮廓线内点涂,但有时为了装饰效果,根据画面的需要也可以不在轮廓线内点涂。纹样常以简洁、概括的形式绘出流畅、动感的线条,与鲜艳的色调构成画面的主题。这一装饰方式主要表现在碗、盘、罐、瓶等器皿上。

(三)黑釉罩彩法

同样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然后黑釉装饰图案罩透明釉高温烧制,在烧制好的釉下高温黑花图案上,罩低温透明绿釉和黄釉成为绿地或黄地黑花的装饰技法。这种工艺主要用在红绿彩人物服饰的花边上。

值得注意的是,红绿彩是高温、低温釉,釉下、釉中、釉上彩结合的装饰技法。作品的色泽艳丽,富丽华贵,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因为材质胎和釉、釉和釉之间的结合不是很牢固,往往有脱釉现象。

综上所述,宋辽金陶瓷雕塑的发展,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获得重要的成就,出现了很多古代工艺史上的典范作品,其价值在于它们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它们的造型既实用也给人以美感;这一时期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也在于造型、色泽和装饰的美的效果的高度发挥。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和装饰方面都是古代艺术家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的美的感受能力的最高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