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石窟建筑及其特点

中国美术史:石窟建筑及其特点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窟是一种特殊的佛寺,又称石窟寺。中国最早的石窟寺应当在新疆,如拜城、库车的一些早期石窟,以后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敦煌石窟的前部是横长方形,上凿双坡屋顶,模仿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后部平面是方形,中央是一个方墩,凿成一层或二层的塔形。其他的石窟窟檐一般是三间四柱,上部凿出屋顶、鸱吻、斗拱等,完全是中国殿堂的形式,如天龙山石窟第16窟的窟檐、麦积山石窟北周第30窟的窟檐等等。

中国美术史:石窟建筑及其特点

佛教石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石窟内以石刻、壁画表现了大量佛教造像和故事,信徒们在窟内礼拜或修行,以求福报。石窟是一种特殊的佛寺,又称石窟寺。中国最早的石窟寺应当在新疆,如拜城、库车的一些早期石窟,以后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此外还有前文所讲的一些主要石窟。

石窟的窟形主要分为四种:中心塔柱式、覆斗式、毗诃罗式和穹窿顶式。魏晋北朝时期的石窟窟形以中心塔柱式为典型,覆斗式次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制的。有的石窟外有木结构或石凿的廊檐,称为窟檐,大多保存了下来。

图4-40 正壁主佛像

北魏
麦积山石窟第78窟

图4-41 男侍童像

西魏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

图4-42 女侍童像

西魏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

图4-43 造像碑(www.xing528.com)

北魏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

(一)中心塔柱式

这种形式的洞窟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分为前后两部分,顶部为筒拱形,后部平面为半圆形,中心处是一座石塔。中国的中心塔柱式石窟在此基础上有所改造,如克孜尔千佛洞也由两部分组成,但后部平面为方形,中心是一个方墩,三面凿有甬道,便于信徒绕行。敦煌石窟的前部是横长方形,上凿双坡屋顶,模仿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后部平面是方形,中央是一个方墩,凿成一层或二层的塔形。云冈石窟不分前后两部分,全窟平面是方形,中心塔凿得十分真实,完全模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塔。由此可以看出石窟形制由西向东的民族化过程。

(二)覆斗式

覆斗式窟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顶部为覆斗式,有的为攒尖式,覆斗顶模仿的是古代用于尊贵场合的斗帐;没有中心塔柱,左、右、后三壁或后壁凿有佛龛。这种窟形是中国创造的,是对宅院式佛寺的模仿。麦积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中都有这种窟形。覆斗式在北朝时地位略逊于中心塔柱式,但在隋唐时盛行,成为最富有代表性的窟形,间接地反映了宅院式佛寺逐渐取代中心塔柱式佛寺的过程。

(三)毗诃罗式

毗诃罗原指佛教僧人居住静修的精舍、僧院或学园,后来也泛指寺院。毗诃罗式石窟是在大的方室内,除前面入口外,三壁凿出一些小的支洞,僧徒们可在里面禅修或居住。中国的毗诃罗式洞窟只在左右壁开小室,后壁凿佛龛,适合小乘佛教教徒的修行。这种窟只在北朝时流行,而且很少,如敦煌莫高窟的第285窟。

(四)穹窿顶式

穹窿顶式石窟平面为椭圆形,内凿大型佛像。云冈石窟几个最早的窟都是此种形制,如昙曜五窟。这种窟形可能是模仿小乘佛教的僧人居住的草庐而建造的,比较少见。

(五)窟檐

现存的窟檐都是石凿的,以麦积山石窟的上七佛阁最大:八柱七开间,通面阔31.5米,八角列柱高近9米,连在崖面上浮雕出的屋顶高达15米。明显是模仿当时的大型佛殿。其他的石窟窟檐一般是三间四柱,上部凿出屋顶、鸱吻、斗拱等,完全是中国殿堂的形式,如天龙山石窟第16窟的窟檐、麦积山石窟北周第30窟的窟檐等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建筑史资料,表明了石窟民族化所达到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