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唐代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元天宝以来,唐王朝内部已经出现分崩离析的征兆。出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统治者对于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格外提倡,并进一步把它与佛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天竺佛教来到了中国这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土壤,不可避免要受到忠君孝亲思想的浸润。被统治的汉族和各族人民以忠于唐朝君主的口号,展开对于吐蕃贵族的反抗斗争。在特定的政治形势下,河西地区特别是沙州掀起一股鼓吹忠君孝亲思想的热潮。这与佛教的正统观念不谋而合。

唐代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吐蕃占领前后,敦煌莫高窟出现了《报恩经变》,以后又出现了《报父母恩重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它们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开元天宝以来,唐王朝内部已经出现分崩离析的征兆。出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统治者对于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格外提倡,并进一步把它与佛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天竺佛教来到了中国这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土壤,不可避免要受到忠君孝亲思想的浸润。

吐蕃占领河西之后,民族矛盾更趋尖锐。被统治的汉族和各族人民以忠于唐朝君主的口号,展开对于吐蕃贵族的反抗斗争。在特定的政治形势下,河西地区特别是沙州掀起一股鼓吹忠君孝亲思想的热潮。这一思潮对于石窟的开凿带来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报恩经变》和《报父母恩重经变》等产生的历史原因之一。

至于张议潮恢复河西之后,接连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变》,则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年代里,只承认中原汉族政权是正统,边疆少数民族往往被称为“蛮夷戎狄”。这与佛教的正统观念不谋而合。佛教也把同时期的九十六种宗教派别一律视为需要降服的外道。这两种思想在河西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结合起来了。莫高窟壁画不仅通过《劳度叉斗圣变》曲折地表现抗蕃胜利的激情,还寄希望于长期巩固这一胜利。张氏收复河西之后,仍然是“敦煌郡四面六蕃围”29的局面,汉人政权并不巩固。要想抵抗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入侵,巩固政权,《劳度叉斗圣变》加上变文,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方式。《劳度叉斗圣变》在张、曹两世政权期间大量出现,一入西夏政权时期,立刻绝迹。正像吐蕃赞普形象在吐蕃时期列于各民族之首,一旦张议潮收复河西,立刻退居次要。经变题材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晚期的莫高窟艺术虽不像前期那样辉煌灿烂,但由于它同现实生活的关联愈趋密切,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更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注释:

1 敦煌石窟遗书S.1438。

2 《唐会要》卷九十七。

3 《唐会要》卷九十七。

4 第201窟《发愿文》。

5 载《沙州文录》。

6 第231窟内容,在《阴处士功德记》中有详尽的记载:“……贸良工,招锻匠,第二层中方营窟洞,其所凿窟额号报恩君亲也,龛内塑释迦牟尼并声闻、菩萨、神等共七躯,帐门两面画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南壁画西方净土、法华、天请问、报恩变各一铺,北壁药师净土、华严弥勒、维摩变各一铺,门外画护法善神。”与洞窟内容完全吻合,展示了吐蕃时期石窟内容和结构的特点。

7 《大正藏》卷二十五,第66页。

8 《大正藏》卷十二,第904页。

9 《大正藏》卷二十,第131页。

10 详见李永宁《报恩经变和莫高窟壁画报恩经变》。

11 《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

12 《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无忧王(阿育王)既开八国所建诸窣堵波,分其舍利,付鬼神已,谓罗汉曰:‘我心所欲,诸处同时藏下舍利,心虽冀此,事未从欲。’罗汉白王:‘命神鬼至所期日,日有隐蔽,其状如手,此时也,宜下舍利。’王承此旨,宣告鬼神。逮乎期日,无忧王观候光景,日正中时,罗汉以神通力,伸手蔽日,营建之所咸皆瞻仰,同于此时功绩咸毕。”

13 见孙修身《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www.xing528.com)

14 见孙修身《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

15 敦煌石窟遗书P.3451,《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6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开元十八年”条。

17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下,敦煌石窟遗书P.3633。

18 《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

19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

20 《大正藏》卷四,第418-421页。

21 《大正藏》卷十六,第587页。

22 敦煌石窟遗书P.2187、S.3491,《敦煌变文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23 “唐密”指从中原地区传到河西的密宗佛教,有别于“藏密”。

24 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到长安传播密教,人称“开元三大士”。

25 牛头山,即牛角山,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王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室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放光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

26 此手法对前人应有所借鉴,见《图画见闻志》卷五所记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合作《金桥图》。

27 《沙州文录补》乐慎之残牒。

28 敦煌石窟遗书S.4000《佛说智慧海藏经》卷下尾题。

29 敦煌石窟遗书P.2462《张淮深造窟记》。

(原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