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吐蕃奴隶主统治时期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吐蕃奴隶主统治时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奴隶主乘机进入河西,甘州、凉州、肃州、瓜州相继被占,在吐蕃占领沙州的近七十年间,敦煌壁画、塑像上反映的衣冠服饰,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服装,主要是吐蕃装。建中二年吐蕃陷沙州,吐蕃兵将亦着甲胄。毗沙门于阗造海的故事画,多见于231、237等吐蕃时期的洞窟。吐蕃奴隶主曾下过命令,要汉人一律穿吐蕃装。唐代好为竿头之戏,是立部伎的一部分,吐蕃奴隶主统治期间也出现了这类题材。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吐蕃奴隶主统治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奴隶主乘机进入河西,甘州、凉州、肃州、瓜州相继被占,在吐蕃占领沙州的近七十年间,敦煌壁画、塑像上反映的衣冠服饰,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服装,主要是吐蕃装。

帝王官吏服装亦仍旧制,194、231等窟的帝王,戴冕旒,穿曲裙单衣、白纱中单、曲领、绿裙、蔽膝、大带、大绶、大佩、圆头舄,文饰色彩与初、盛唐大体相同。

大臣官吏之服有进贤冠,大袖裙襦或曲裙单衣,冠上插貂尾,亦有幞头靴衫。231窟《帝王图》中的大臣,就有裹软脚幞头,着襕衫,革带,乌靴,幞头垂脚甚长,覆于肩臂,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贵族妇女的服装约有两种:

大袖襦裙 中唐时期贵族妇女的时装。《新唐书·李德裕传》说:“比闻闾阎之间,袖阔四尺,合令阔一尺五寸。”158窟之摩耶夫人及贵族妇女,多作高髻,戴凤冠或莲花冠,穿大袖襦,曲领,长裙,袖之大足有三四尺,与当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大袖纱衣差不多,反映了天宝以后李唐王朝穷奢极欲的豪华之风。但在供养人中流行的衫裙之制,基本上继承了开元天宝时期的服制,而又略有发展。在故事画和供养人中,如201、159等窟的女供养人,无例外地梳高髻着衫裙,“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裙曳地不过三寸”,穿圆头履,与文宗李昂规定的服制相符。

贵族妇女的发髻,承袭盛唐“两鬓抱面”的形式,作高髻,其形似椎,或作扇形,饰小梳,发插钗,是中唐新样,与《捣练图》《纨扇仕女图》中的发髻相同。其中的皇后、夫人,有—种高大的双鬟髻或单鬟髻,用发作鬟形以金钗支架,名曰“双鬟望仙髻”,元稹《李娃传》中所谓“髻鬟峨峨高一尺”,大约也即指此。

图17-19 天王 莫高窟第107窟

除了发髻的变化,面部多化红妆,额间作四出或五出梅花,叫作“寿阳落梅妆”。花钿之饰已经普遍流行。

武士的服装,除了袭用前制以外,出现了新的形式,显著地表现在天王塑像和壁画上。154窟的塑像、107窟的壁画,天王均作赤发,碧瞳,高髻,宝冠,双耳垂环,着折领鱼鳞甲,羽袖,锦臂鞴,髀裈长至跗,缘以红裙,甲靴,腰束革带,背后挂长剑,腹前悬曲刀、持戟托塔,胸前有兽头或人面铜饰(图17-19),天龙八部中多戴各种兽头冠,大概就是唐代所谓“猊盔”“猊铠”。建中二年吐蕃陷沙州,吐蕃兵将亦着甲胄。《新唐书·吐蕃传》里说:“其甲胄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因此,大历以后出现长身甲与吐蕃不无关系。(www.xing528.com)

中唐以来,唐王朝与于阗的关系最为密切。于阗王曾入朝长安,并遣其子留京宿卫。吐蕃势力曾一直扩张到于阗,“于阗瑞像”在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屡有出现。毗沙门于阗造海的故事画,多见于231、237等吐蕃时期的洞窟。在新疆和田附近丹丹乌里克地方佛寺中发现的天王塑像,着长身甲,毡靴,与154、107等窟天王几乎相同。

绣铠 盛唐甲胄已有绣花之饰,中唐普遍流行。194、159等窟的天王塑像,作高髻或戴头牟,身甲,兽头含臂,髀裈,战裙,白裤,乌靴,除髀裈以铁甲连缀而成以外,多绣以卷草花纹。《五代史·周德威传》有段记载:“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魏、滑、汴、宋等兵七万人击赵……神威、龙骧、拱宸等军,皆梁精兵,人马铠甲饰以组绣金银,其光耀日,晋军望之色动。”这种绣铠大半已成为将军的装饰性甲胄。

裆甲 西魏已经出现,唐代是一种新的形式。194、231等窟《帝王图》中翊卫武士多着之,紫衫或绯衫,白练裙,乌皮靴,衫上着勋裆铁甲,持剑列于道前两侧。《新唐书·仗卫志·散手仗》条说:“以亲、勋、翊卫为之,服绯施,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记载与壁画基本相符,说明这是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服饰的一种。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均无大差别。

西北各族和中亚各国服饰,天宝以后,西北各族和中亚各国人物衣冠随着唐王朝服制的不断改变,或多或少也产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小袖长身袍多变为缺骻衫,锦绣、染缬,花纹亦较前复杂了。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和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和新的服装,最显著的特征是吐蕃装的流行。吐蕃在建中二年到大中二年间的洞窟中,出现了一些吐蕃装的人物,367窟有排列成行的吐蕃装供养人,特别是《维摩变》中,文殊上方以汉族帝王为中心,维摩下方则以吐蕃赞普为主体,反映当时河西政治形势的画面。赞普及侍从均着左衽缺骻袍,袖长及地,领袖多以虎皮为饰,腰束鞢,佩腰刀、长剑,辫发结于耳后,项饰瑟瑟珠,头戴红色高帽,或以红绢裹头,穿乌靴,并有披虎皮大衣、戴虎皮帽的武士。205窟有披虎皮的力士塑像,叫作“大虫皮”,是吐蕃武官有功赏赐的衣服。144窟有“蕃任瓜州都督大虫皮康公之女如祥”的画像,可见“大虫皮”也是吐蕃的一种官衔。赞普戴红毡高帽,张曲柄盖,手持香炉,佩长剑。张盖侍者作“花面”之饰。赞普身后簇拥各族人物,大概是被吐蕃臣服的民族,各族人物位置的摆布,也反映着当时河西政治形势的变化。

图17-20 奴婢 莫高窟第107窟

劳动人民服装承袭盛唐遗制。159、231、360等窟耕地的农民,头戴笠帽,穿缺骻衫,白裤、茫,童仆奴婢多作双童髻,襕衫,劳动妇女着衫裙帔帛。107窟有两身女供养人像,头束高髻,身穿粗糙纹缬衫,白裙,题记中写着:“……愿舍贱从良……母及女喜合一心供养。”(图17-20)这里明确写出母女两代都是奴婢。唐代的奴婢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衣着简单,又无钗钿帔帛之饰,服制与盛唐略同。但也出现了一种汉蕃混合装,如231窟的侍女头束双童髻,穿左衽长袖缺骻衫,从形象上看,大概是汉人着蕃装。吐蕃奴隶主曾下过命令,要汉人一律穿吐蕃装。这道命令曾遭到敦煌人民的抵制,因而着蕃装者很少。

舞乐服饰有俗舞,如327窟屏风画中的女伎,穿衫裙,抱琵琶,载歌载舞。另一种即经变中的舞乐,如112窟的乐工,宝冠,裸体长裙,舞伎高髻,宝冠,半袖外套背子,有羽袖,锦臂鞲,红裙跣脚或短裙行縢,反弹琵琶,披长巾,从装束到动作都可看出是唐代健舞的一种。

唐代好为竿头之戏,是立部伎的一部分,吐蕃奴隶主统治期间也出现了这类题材。159窟屏风画中有三角布帷,中立一竿,一赤裸上身的童子着犊鼻裤戏于竿头。

佛教人物服饰与前代无大差别,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