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陕北和四川石窟造像—中国美术史中的佛教艺术精品

宋代陕北和四川石窟造像—中国美术史中的佛教艺术精品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道等宗教在五代两宋时期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和四川两地的宋代石窟造像。黄陵县万佛洞位于黄陵县城西的吕村附近,虽仅此一窟,但造像多而丰富,艺术水平较高,且保存得比较完整,是现存宋代石窟造像中不容忽视的作品。观音全身披璎珞而背景洗练,使得主像鲜明突出,和那些不择主次、罗列烦琐的造像相比,愈显出其雕塑手法之高超。这一时期佛教雕塑方面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罗汉群像雕塑的风行。

宋代陕北和四川石窟造像—中国美术史中的佛教艺术精品

佛、道等宗教在五代两宋时期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虽然中原地区的佛教后周时期曾一度受到来自朝廷的打击,但取代后周统治的宋王朝建立后,又下诏恢复了佛教的合法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鼓励下,修建寺院雕塑佛像之风又在各地盛行起来。

(一)石窟造像

晚唐以后,开窟造像风气在中原地区开始沉寂,但在西南、西北等地却仍保持着相当规模,最为集中的是四川、陕西北部和浙江杭州。在宋归义军节度使曹氏统治下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也有不少宋代塑造或重塑、重妆的塑像。此外,河南洛阳龙门、山东临朐天山也有宋代开凿的小型龛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和四川两地的宋代石窟造像。

1.陕北地区的石窟造像

陕北石窟规模一般都不太大,但分散于各地,且数量颇多,并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石窟多做殿堂式形制,布置紧凑而严整。主像布置在窟中的佛坛上,佛坛的屏壁、石柱及洞壁上有大量形态各异的千佛及佛、菩萨浮雕像,还有人物众多、构图复杂的佛传故事,其中以说法及涅槃[8]故事最为多见。佛像造型手法洗练,特别是菩萨雕像姿态活泼优美,一反前代结跏趺坐及端严站立的法相,而流行一腿下垂、一腿屈支于莲座之上、身躯倾斜的自由坐姿,具有坦然自在、亲切平易的风度,从而更接近世间的凡人。罗汉的形象也多突出对性格的刻画。

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在延安市城东的清凉山西麓,现存四窟,第一窟规模最大。佛坛位于洞窟中央,但主像已毁坏,窟壁上满雕着高约25厘米的小千佛,间有佛、菩萨像。千佛姿态突破了千篇一律的结跏趺坐的格式,在坐姿上追求变化。菩萨形象皆戴宝冠,披璎珞,神情悠然自在,容貌端丽,体态丰腴,宛然一副贵妇人形象。第四窟壁间以浮雕形式刻出楼台亭阁、山水树石,当中穿插着佛经故事,颇有创意。第三、四窟窟顶藻井及平棋中雕有八卦、四神、异兽、游龙、朱雀及飞天等,亦甚别致。

黄陵县万佛洞位于黄陵县城西的吕村附近,虽仅此一窟,但造像多而丰富,艺术水平较高,且保存得比较完整,是现存宋代石窟造像中不容忽视的作品。万佛洞口处有3.7米的甬道,佛坛在窟中央,左、右、后三面有屏壁直接窟顶,具有支撑窟顶的作用。佛坛上的三世佛平面做“品”字形排列,两旁各有菩萨及弟子雕像,比平面排列更有变化。万佛洞中还塑造了药师佛、西方三圣、十方佛及千手观音、文殊、普贤、日光、月光等众佛、菩萨,皆面相丰腴,神情恬静,衣纹洗练而流畅自如,艺术上也相当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洞中保存了完整的造窟题记,记载了此窟约开凿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雕刻工匠为鄜州(今陕西富县)介瑞一家。中国民间工匠在历史上不受重视,因而其姓名很少流传下来。这两则题记为雕塑史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正是介瑞这样的民间匠师创造了卓越的雕塑艺术。

位于子长县15千米处的钟山南麓的钟山石窟,开凿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现存大小窟共五座,其中不少雕像风化较为严重,而大窟中有些佛像仍保存完好,且雕刻手法朴实而细腻,技艺精美,在陕北石窟造像中具有代表性。该窟中央为佛坛,雕有三世佛像,且各有弟子菩萨,前后壁面皆雕满千佛,并穿插有大小不等的佛、菩萨像及佛传故事场面,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整个洞窟华丽庄严,秩序井然而又富有变化,具有高度的整体感和完整性。

2.四川、重庆地区的石窟造像

四川境内知名的宋代石窟造像,有富顺的罗浮洞,广元的千佛崖,资阳的大佛崖,以及荣县、绵阳的大佛像。重庆地区有大足北山宝顶山的石窟和摩崖。其中四川荣县石佛像高达36米,不仅是四川境内,也是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唐代乐山大佛的第二个大型摩崖造像。重庆大足北山的佛湾、宝顶山的大佛湾堪称宋代佛教雕刻艺术荟萃之地。北山造像以佛湾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周,开凿于晚唐,延续至五代两宋。造像雕刻在高约7米、全长300米的石崖上,现存窟龛292个,造像共4360躯。其中以释迦、阿弥陀、药师、观音、文殊、普贤及天王等佛、菩萨的雕像为多,且形象生动,雕工细腻,刀法洗练,特别是五代两宋窟龛中的造像,有不少颇为精彩的作品。第279窟的造像共19躯,主从分明,布局井然有序,刀法凝练,造型生动,是五代造像中值得注意的作品。第113龛之水月观音像(图6-47),倚石壁屈腿而坐,头戴宝冠,秀发披肩,身材窈窕,姿态优美。观音全身披璎珞而背景洗练,使得主像鲜明突出,和那些不择主次、罗列烦琐的造像相比,愈显出其雕塑手法之高超。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第136窟,因窟中心有镂空八角形之转轮藏而被称为“转轮藏窟”或“心神车窟”。此窟以规模巨大、雕刻精美而冠于北山。窟中主要造像达20余躯,其中的释迦佛、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图6-48)、日月观音(图6-49)等造像皆形象端庄秀丽,雍容华贵,但又各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一时期宗教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新的艺术水平。

宝顶山石窟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东北15千米处,在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由名僧沿山崖顺次雕造出护法造像、六道轮回、七宝殿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等。所有造像的雕造完全在统一的施工下完成,宏伟壮观,布局井井有条,毫无重复和杂乱的迹象。宝顶山大佛湾造像又与一般石窟以佛造像为主不同,而是作为广大佛教信众的俗讲道场,偏重于佛经变相情节故事的表现,因而内容丰富多彩。这里最为出色的当推父母恩重经变相中母亲抚育子女的种种情节(图6-50);另外,六师外道谤佛中的六师外道形象,十王地狱变相中的刀山、汤镬、寒冰等酷刑酗酒之害和养鸡女的形象(图6-51),牧牛道场中的牧放场景等,都是其他石窟中不曾见的。

五代及宋的石窟造像在杭州西湖飞来峰及烟霞洞和云南剑川石钟山等处也都有一些作品留存下来。

图6-47 水月观音像

重庆市大足区北山佛湾113号龛

图6-48 玉印观音像

重庆市大足区北山佛湾136号龛

图6-49 日月观音像(www.xing528.com)

重庆市大足区北山佛湾136号龛

图6-50 父母恩重经变相之推干就湿像

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石窟

图6-51 养鸡女像

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石窟

(二)寺观造像

宋朝寺庙雕塑遗物主要有河北正定隆兴寺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山西晋城青莲寺佛菩萨塑像等。

这一时期佛教雕塑方面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罗汉群像雕塑的风行。宋代雕塑匠师们通过罗汉群像的制作,创造了具有多种多样的性格、气质和相当思想深度的人物形象,它们在寺庙中主要不是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作为雕塑艺术观赏品而受到广大信众的欢迎。在宗教狂热日渐消退,宗教偶像被禅宗信徒蔑弃的情况下,这些以姿态优美取胜的菩萨像和呈现出多种性格特征的高僧像、罗汉群像,便成了一些寺庙满足广大信众欣赏要求,吸引香客施主的雕塑艺术展品了。

山东济南长清区灵岩寺在唐宋时是著名的禅林,千佛殿中塑有罗汉40尊,虽在元致和元年(1328年)曾被妆修,后来殿堂倾圮补损后又曾加以补塑,现仍存宋塑27尊(另有13尊为后世补塑)。罗汉形体比真人稍大,各具不同的形貌与特征,动作神情各异。其中一尊罗汉挺胸延颈,极目远视,眉头微锁,右手举至胸前,一副思辨的神态,十分动人(图6-52)。这些罗汉已完全是现实生活中僧人的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图6-52 灵岩寺罗汉坐像

苏州吴中区保圣寺原存有16尊罗汉彩塑,在1927年的火灾中损失过半,残存9尊。这9尊彩塑经抢救整理,移入寺内,专建古物陈列馆加以保存。这些罗汉皆置于山水塑壁中,塑壁以高浮雕的手法塑出奇峰异石及汹涌的海水,气势非凡。罗汉形象亦鲜明地塑出不同的形貌性格,其中一尊坐在岩石上的深目高鼻罗汉,左手撑座,头部微昂,神采奕奕,衣纹做圆弧状,流畅婉转,富有韵律感,保留了较多的唐塑风格。

道教模仿佛教,使自己的仪典规条日渐完备,作为与佛教并立的宗教,在这一时期有很大发展,非常活跃。北宋时,道教甚至取得了高于佛教的政治地位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以外的民间敬奉的各种神,都被纳入道教神仙的范围,再加上道教徒的虚构,道教的神仙体系日益扩大。宋朝的统治者将道教作为神化自己、维护统治的工具,因而道教宫观的兴建、道教神像的塑造盛极一时。由皇家修建的上清太平宫、玉清昭应宫、天庆观、景灵宫、太一宫、五岳观等大型道观中均有大量的神像雕塑,现已毁灭无存。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苏州玄妙观的三清造像(南宋初)和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一组彩塑(图6-53)。晋祠始建于北魏,系为封于晋地的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其中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年)重建,彩塑当系重建时的作品。有凤冠霞帔的圣母像端坐于正中龛内,龛外两侧分列有宦官、着男服的女官、侍女像共43躯。塑像虽经后世妆修,但宋塑的风采仍依稀可见。这组塑像代表了宋代雕塑匠师们运用泥塑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创造艺术典型、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图6-53 晋祠圣母殿彩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