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临朐侯国迁徙及齐国设置

西汉临朐侯国迁徙及齐国设置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元狩六年汉廷为了保证“王国不辖侯国”定制的执行,将原本地处齐郡的临朐侯国迁往东莱郡,原临朐侯国恢复为临朐县仍属齐国。元朔二年平度、宜成两侯国分封后,当与临朐侯国一并由淄川国别属齐郡。元狩六年,齐郡更置为王国,两侯国因不能留在王国而分别迁徙到东莱郡和济南郡。明确平度侯国迁徙之事,可附带解决汉初淄川国的界址划分问题。

西汉临朐侯国迁徙及齐国设置

一、元狩六年齐国设置与临朐侯国迁徙

元朔二年,武帝分封淄川懿王子刘奴为临朐侯(291)。据《王子侯表》,临朐侯至王莽败绝。《汉志》齐郡和东莱郡皆有临朐,都不注“侯国”。显然,齐郡临朐和东莱郡临朐中有一个失注“侯国”,至于哪一个是刘奴封国所在,历来的解说存在分歧。《王子侯表》临朐侯条下注“东海”,但东海郡远离淄川国,与王子侯国分封通例相违,《表》注显然有误。全祖望曰:

本《表》曰“东海”,而《地志》属东莱。案东海是朐,东莱是临朐,本《表》误也。[8]

全祖望认为《表》注“东海”是错误的。但全氏只提到《汉志》东莱郡之临朐,而不提及齐郡临朐,显然认为“东海”是“东莱”的误写。梁玉绳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索隐》谓“《表》在东海”,今本无。而临朐有二县,一属齐郡,一属东莱。据《水经·巨洋水注》,此侯封于东莱。“东海”乃“东莱”之讹。[9]

梁玉绳明确提出《表》注“东海”为“东莱”之误,并举《巨洋水注》作为辅证。不过,梁氏援引《水经注》是有问题的。《巨洋水注》提到的临朐侯国乃是齐郡之临朐,并非东莱郡临朐。[10]梁玉绳因对巨洋水方位未予细查,错将郦道元提到的临朐侯国当作东莱郡临朐,结果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乾嘉以来,考订《王子侯表》者对临朐侯国地望所持见解,多与全、梁二人相同。如钱大昭、王念孙便全取梁玉绳之说。[11]钱大昕对《汉志》所载侯国进行梳理,亦将临朐侯国系于东莱郡。[12]惟有王先谦取信《水经注》的说法,将临朐侯国定于齐郡。[13]对于临朐侯国地望解说的分歧,周振鹤先生曾从“推恩法”的角度予以辨析。依据“推恩令”,王子侯国当在王国附近,东莱郡不与淄川国接邻,而齐郡之临朐却与淄川国相近(见图7-2)。周先生因而指出“甾川国邻齐郡,故王子封国应在齐,不可能远至东莱”。[14]周先生的解释合乎情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临朐侯国并非不能远至东莱,元狩年间齐郡更置王国之事值得注意。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厉王立五年死,无后,国入于汉。”按齐厉王元光四年嗣,五年薨,无后国除,故齐国除国于元朔二年。同年分封淄川王子刘奴为临朐侯,时齐国已国除为郡,故临朐侯国当如周振鹤先生所言由淄川国别属齐郡(见图7-1)。但元狩年间齐郡复置为王国。《汉书·武帝纪》:“(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初作诰。”元狩六年,汉武帝分封皇子刘闳为齐王,更齐郡为王国。而这时的齐郡辖有临朐侯国,根据“王国不辖侯国”的定制,临朐侯国当别属他郡,而这时与临朐侯国相邻唯有淄川国。因此,无论临朐侯国继续留在齐国,还是回属淄川国,都会出现诸侯王国辖有侯国的状况。如果我们理解了元狩六年临朐侯国所处的特殊态势,则东莱郡之临朐应当是临朐侯国迁徙后的方位所在。即,元狩六年汉廷为了保证“王国不辖侯国”定制的执行,将原本地处齐郡的临朐侯国迁往东莱郡,原临朐侯国恢复为临朐县仍属齐国。东莱郡之临朐侯国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而齐国的临朐县也未省并,于是在《汉志》中便出现齐郡、东莱郡皆有临朐的现象。(www.xing528.com)

说明:1.平度侯国、宜成侯国方位为笔者依据临朐侯国方位推测而绘。2.繁安侯国地望无法确定,故未在图中标绘。

图7-1 元狩五年齐郡侯国分布示意图

图7-2 元狩六年齐国侯国迁徙示意图

清楚了临朐侯国的迁徙过程,则前贤对临朐侯国地望的分歧可迎刃而解。齐郡临朐实际是刘奴侯国初封所在。《汉志》东莱郡之临朐乃是临朐侯国迁徙后的方位。《王子侯表》临朐侯条下注“东海”当如全、梁二人所述,为“东莱”的误写。今本《汉志》东莱郡临朐当补注“侯国”。[15]

写到这里,笔者联想到平度侯国(289)和宜成侯国(290)地望问题。元朔二年,汉廷在分封刘奴为临朐侯的同时,还分封淄川懿王子刘衍为平度侯、刘偃为宜成侯。平度,《汉志》属东莱郡。又《水经·胶水注》载:“(胶水)又北迳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为侯国。”[16]《元和郡县图志·莱州胶水县》:“平度故城,在(胶水)县西北六十七里。”[17]据此,汉平度侯国当在今山东省平度市西北。[18]宜成,《汉志》属济南郡。清人钱坫定宜成地望于山东济阳县西北,《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从此说。[19]可以看出《汉志》之平度侯国、宜成侯国皆远离淄川国,显然与王子侯国分封通例不符。若以临朐侯国地望变迁作为参照,则平度、宜成两侯国远离淄川国也与侯国迁徙有关。元朔二年平度、宜成两侯国分封后,当与临朐侯国一并由淄川国别属齐郡。元狩六年,齐郡更置为王国,两侯国因不能留在王国而分别迁徙到东莱郡和济南郡。与临朐侯国不同的是,平度、宜成侯国迁徙后,原封国被省并,故不见载于《汉志》齐郡(参见图7 1、7 2平度侯国、宜成侯国位置变化)。平度、宜成两侯国与临朐侯国一样,都是因齐郡更置王国而徙封他郡。

明确平度侯国迁徙之事,可附带解决汉初淄川国的界址划分问题。周振鹤先生在复原文帝十六年淄川国初封界址时,由于把东莱郡平度侯国理解为裂淄川国地分封,故将平度侯国以西地划入淄川国。这样一来,文景之际的淄川国与胶东国地域相接,胶西国便成为不濒海的内陆诸侯王国。[20]而在景帝三年“七国之乱”时,胶西太子刘德曾劝说胶西王“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21]此言可证胶西国濒临大海。现已知东莱郡平度侯国是由齐郡迁徙而来,则淄川国东界不应远至东莱郡平度,而应当在《汉志》北海郡平望、寿光、益、剧一线,与《图集·秦图》所示临淄郡、胶东郡分界相当。[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