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王哑背疯: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西王哑背疯: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悠远的历史走来,历经数百年、上千年,源远流长,她像一条母亲河,川流不息地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我县大市聚镇的西王村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是丰富,不仅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莲子行,还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哑背疯。

西王哑背疯: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悠远的历史走来,历经数百年、上千年,源远流长,她像一条母亲河,川流不息地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她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她是乡土文化,百姓文化,草根文化,是民众的文化创造。她传承演绎千年而经久不衰,生动形象地反映着老百姓的精神个性和生活形态,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基因。

我县大市聚镇的西王村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是丰富,不仅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莲子行,还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哑背疯。

民间舞蹈“哑背疯”是由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从前有个财主,生了一个疯女儿。财主家雇了个哑子做长工,从此,疯婆就由哑子背着从楼上到楼下,一直背到她长成18岁的大姑娘,仍由哑子背着去看戏、上山去放牛。财主见哑子心地善良,就把疯婆女儿许配给他。从此,哑子背着疯婆离开财主家艰难谋生。民间就开始流传哑子背疯婆的传说,并渐次发展成在真君殿庙会上表演的民间舞蹈。新昌历史上自从有真君殿庙会和三十六行游行队伍就有民间舞蹈“哑背疯”的表演。

“西王哑背疯”是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利用“头形”“假肢”巧妙组合,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人的角色:上半身配假肢演疯婆,下半身配头形演哑子,装扮成“哑子背疯婆”,以10—20人组合的群舞形式在舞台和广场演出,按锣鼓点子,做有节奏的舞蹈表演。演出时,哑子背着疯婆表演细步、慢步、急步、碎步、前倾步、摇踏步、转身蹲步及迈门槛、关门等动作;以肢体舞汇表演游览场景,如到配庙会去看戏,以及上山放牛、砍柴等劳动场景,以各种形象的舞步表演哑子和疯婆生活的艰辛、劳动的艰难,以及他们不畏艰难、善于苦中取乐的乐观主义精神。(www.xing528.com)

整个舞蹈格调清新,表演幽默,情趣盎然,通俗易懂,可看性极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瘫妻哑夫相依为命、患难与共、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耐人寻味,给人以启示。

大市聚镇的“西王哑背疯”相比其他地方的“哑背疯”表演,从形式到内涵上都迥然不同,谱写了一首残疾人不向世俗低头,自强不息、无怨无悔、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赞歌。

(刊登于2013年9月24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