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工业化前的手工业训练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工业化前的手工业训练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工业行会师徒制训练也是德国早期唯一的职业培训形式。手工业行会出现于11世纪末,其前身是协会、自由结合的兄弟会或手工业同业公会。学徒期结束时,根据学徒满师考试的情况,通过一定的仪式宣布满师或授予手工业者资格。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工业化前的手工业训练

一、手工业行会的产生

手工业生产是德国中世纪封建时代和近代早期主要的商品生产形式,在师傅、帮工和学徒三者密切的社会交互作用中,以单个生产的方式,并根据行会确定的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方法生产商品。手工业行会师徒制训练也是德国早期唯一的职业培训形式。

行会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保护本行业利益而建立的一种互助合作组织。商人比手工业者更早地联合成同业公会,称基尔特(Gilde)或汉萨(Hanse)。同业公会规定其成员遭遇到疾病、灾祸、经济困难等情况时有义务相互帮助,并领导市民为反对城市贵族的压迫、保护自身的利益而斗争。此外,同业公会还规定本行业生活方式的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法律婚姻、节日与庆典活动等等。

与商人的同业公会一样,手工业者的行会(Zunft)也是一种带有自治特征的合法的行业组织,它是作为独立生产者的师傅在其有关生产领域里的联合体。主要任务是保护其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利益。手工业行会出现于11世纪末,其前身是协会mter)、自由结合的兄弟会(Bruderschafte)或手工业同业公会(Innungen)。协会承担行业政策方面的监督职能,比如监督生产,调节产品价格和市场。维护团结的工作属兄弟会的职责范围,而后来的行会则把两方面的任务统一了起来。此外,行会还承担维护本行业职业道德的任务,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要求。行会还作为社会秩序的密切组成部分,深入和有效地介入社会的经济生活。为把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竞争维持在最低限度之内,行会便作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所谓“行会入会强制”(Zunf tzwang )。这就是说,谁要生产商品或销售产品,必须属于相应的联合组织。而加入这种组织的过程是按严格的规则进行的。通过行会禁令(Zunf tbann )、行会入会强制等生产垄断化措施,通过产品价格和工资等级的控制、劳动时间的确定、关于企业规模的规定(一个师傅至多配备两个帮工和两个学徒)、应用的原材料、产品质量、工作方法、对年轻一代教育等的规定,通过所有这一切措施,排除了行会成员之间的竞争。

二、行会中的学徒训练

行会中的手工业师傅训练(Meisterlehre),一般地说出现于13世纪末,个别地区还要早些。直到18世纪,职业训练唯独掌握在行会组织下的手工业者手里。手工业师傅的劳作就是训练的楷模。师傅除了传授技艺外,还担负教育人的职责。学徒生活在师傅家里,劳动与生活统一不分。学徒的训练期及有关训练的一切具体要求被详细规定在行会的规章(Satzungen)或“案卷”(Zunftrollen)里。例如,带学徒的师傅本身首先应完成某种训练,学徒开始受训练的年龄应在12至18岁之间。在职业要求上,健康与体力的良好状况占重要地位。对学徒的读、写、算的能力虽有一定要求,但这种要求甚低。更重要的是,学徒必须证明自己(并得到行会认可)为手工业中的自由民家庭出身,并且必须是婚生的。学徒期的长短取决于城市经济的需要和所学职业的难度,但一般为4年,并在学徒期开头设2至4周试用期。训练期间,学徒需向师傅缴纳训练费。师傅接纳学徒必须在行会有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举行隆重的仪式。学徒须当着行会全体师傅和帮工的面表示在学徒期中诚实守纪和忠诚于行会事业的决心。在通常情况下,还要签订书面合同。(www.xing528.com)

学徒被接纳进师傅家庭后,整个家庭共同体就是教育的参与者。也就是说,家庭情境本身及生活在该情境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物及其过程,尽管没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却无不起着充分的教育作用。整个学徒的训练过程唯独通过师傅示范 (Vormachen)、学徒模仿(Nachmachen)和练习传统技巧来实现。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几乎是没有的。因此,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训练师傅的态度和教育技巧。此外,也取决于他的专业能力。行会内部的改革,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劳动组织方面,都是不允许的。按照这种世代相传的训练形式,并不要求以理论训练来补充实践训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切都是手工操作。生产者必须在没有任何机器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手工技巧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技术处理的方式是传统的、多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的全部身心和智慧力量的投入是根本不行的。

学徒作为年轻的职业候补者,其整个生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他们在学徒期内必须经受住种种考验,并接受师傅的严厉管教。体罚是允许的,且颇为盛行。每次体罚在12棍以内的抽打被认为是合法的。慑于管教过严而逃跑者并不少见。特别是由于帮工对待学徒往往超出人道许可的范围,行会不得不颁布保护学徒的规定。

学徒期结束时,根据学徒满师考试的情况,通过一定的仪式宣布满师或授予手工业者资格。但这种考试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学徒满师后必须经历若干年的帮工期(Gesellenzeit)。对学徒训练中技巧传授的唯一补充是所谓游历(Wanderschaft),整个帮工期就是在游历生涯中度过的。这时,年轻手工业者必须在他的行会系统中的居住在其他城市和邦国的师傅身边完善他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他的视野,消除所受训练的可能的片面性。在那里,他也必须服从他的行会的生活准则和工作制度。一旦做出了有损于行会声誉的任何行动,便要被开除出行会,并禁止继续从事他的职业活动。如果以诚实的表现完成了游历期,并在以后做出了技艺高超的作品(Meisterstück),帮工便获得了在需要时作为师傅独立开业的资格。但帮工并不都能成为师傅,因为行会规定了种种限制,首先是允许开业的师傅在数量上的限制,其次是物质上的限制,帮工升迁为师傅必须经过考试,而帮工往往交付不起昂贵的考试费用(Meistergeld)。帮工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曾建立过自己的联合组织,称帮工结义会(Gesellenbrud erschaft),这种组织最早出现于15世纪,但在行会里一直是被禁止的,直到1731年帝国工商条例(Gewerbeordnung)公布后,行会里这种禁止和处罚的规定才告废止。

手工业中这种带有学徒—帮工—师傅三级划分的行会教育传统,直到今天的手工业教育中仍然作为楷模保持着。行会教育的成功之处,是培养了中世纪手工业者这种独特的人。因此,行会教育是创造典型的一种教育。从行会教育中可以看出,这一历史阶段上的职业教育已包括了三个重要方面,即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思想品德教育。换言之,即技术、工艺和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