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综合技术教学结构发展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综合技术教学结构发展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9/60年开始,在民主德国学校里设置了综合技术教学基本教程,这是传授综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下表显示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基本教程的结构:表14-1 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工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入门”与基本教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教学日的直接组成部分。新的教学计划明确了综合技术教学的职业准备性质。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综合技术教学结构发展

综合技术教育经过了初期的探讨、摸索之后,到50年代后期,在内容上已初步形成一个体系。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的普通中学里推行综合技术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自1958/59学年起,各学校正式开始按新课程表统一实施所谓“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的普通教育”。在1958/59学年开始实行的普通教育课程中所包含的综合技术教学体系有以下组成部分:

1至4年级: 劳作课

5至6年级: 联系生产的劳动

7至12年级: 社会主义生产教学日[6]和自9年级开始的14天实习

8至9年级: 技术制图

9至12年级: 工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入门

同时,物理、化学、生物课中,从综合技术教育的角度加强了学生的练习,并逐渐加强了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课。此外,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里的课外学习小组的活动也促进了综合技术教学。

1959/60年开始,在民主德国学校里设置了综合技术教学基本教程,这是传授综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它保证在民主德国所有学校里按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不同的教学计划传授同样的综合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基本教程的设置,使综合技术教学进一步系统化了,并提高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水平。

下表显示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基本教程的结构:

表14-1 农村学校

城市学校

工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入门”与基本教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教学日的直接组成部分。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这门学科,学生可以了解关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学、经济学和劳动组织等一般情况。

前面曾经提到,综合技术教学在经过了1963/1964学年开始的“职业化”后,1966年3月24日部长会议决议决定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纠正了这种偏向。新的教学计划明确了综合技术教学的职业准备性质。

在1968年开始生效的教学计划里规定在7、8年级里每周4课时,9、10年级里每周5课时实施职业准备性质的综合技术教学。综合技术教学由三门学科组成:1.“社会主义生产入门;2.技术制图;3.学生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生产劳动。

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设4个教程:(1)机械工艺学;(2)机械学;(3)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基本原理;(4)电工学

机械工艺学教程为七年级学生设置,每周一课时。机械学教程分机械学教程Ⅰ和机械学教程Ⅱ。前者为8年级学生设,每周一课时,涉及的课题有:机械的构造与功能,机械的使用与生产组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改变等,后者为9年级学生设,每周一课时,分工业和农业两个变体。

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基本原理教程为9年级学生设,每周1课时,介绍企业经济基本知识,设面向6个主要经济部门的6个变体:金属加工工业、电气工业、建筑业、农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其中金属加工工业和电气工业变体涉及的课题有:企业的生产任务、材料与能源经济、生产过程的主要阶段、制造过程合理化、企业劳动者在实现计划和领导的新经济体制中的任务。

在10年级,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这门学科以电工学教程结束。电工学教程对10年级所有学生是统一不分的,每周2课时,包括的课题有:电工学的经济价值、检验和测量技术入门、高压电流技术入门、低压电流技术入门。其中高压电流技术入门包括电力的生产与分配、电热与电气照明、三相电流与三相电流感应电动机等内容。

技术制图在7和8年级开始,每周各1课时,在9年级包括在机械学教程中,在10年级包括在电工学教程中。

学生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在7和8年级每周2课时,9和10年级每周3课时。在7和8年级分化出一个工业的和一个农业的变体。在教学计划中,两个变体涉及的内容有:手工操作的和简单机器操作的原材料加工,简单的装配与配套。农业变体除此之外还设农业生产劳动。在9和10年级,这门课进一步按上面提到过的6个经济领域分化出6个变体。它们为9、10年级学生安排的企业里的劳动计划,以建筑业变体为例,包括三个方面:建筑机械和工具的操作与保养;参与机械、工具和技术设备的保养;完成专门的企业劳动。

在实施职业准备性质的综合技术教学时,有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供选择。对于7、8年级可以有三种组织形式,其中第二和第三种形式是按星期变换的。

按照第一种形式,如下安排每周不变:社会主义生产入门1课时,技术制图1课时,生产劳动2课时。(www.xing528.com)

按照第二种形式,第一周是:社会主义生产入门2课时,技术制图2课时;第二周是生产劳动4课时。

按照第三种形式,第一周是:社会主义生产入门2课时,生产劳动2课时;第二周是:技术制图2课时,生产劳动2课时。

对于9、10年级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

按照第一种形式,如下安排每周不变:社会主义生产入门2课时,生产劳动3课时。

按照第二种形式,第一周是社会主义生产入门4课时,第二周是生产劳动6课时。

为职业准备性质的综合技术教学规定的每周的课,通常应集中在一天的上午完成。但对于专门学校,例如加强语言的学校、青少年体育学校等,可以有另外规定。

职业准备性质的综合技术教学课程的这样一个体系和结构的设计,其指导思想在于: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课,使学生熟悉工艺学、机械学、电工学、控制与调节技术等各门学科中所选领域及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生产劳动教学中,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生产劳动教学在7、8年级按工、农两个领域的分化以及在9、10年级进一步按6个经济领域分化,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经济部门和不同企业的条件,达到职业准备和职业定向的目的。总之,这是一个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生能充分认识技术现象的功能和表现方式;学会从自然科学知识中和生产工艺中引出解决技术问题的途径;学会分析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解决办法,并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规律出发加以论证;学会技术设计思维和造型;认识技术、工艺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合理地应用技术和经济地组织劳动等等。

自60年代起,在较大的企业里为贯彻综合技术教学而设立了综合技术教学中心(Polytechnische Zentren)。由于在空间和地理位置上的不便,综合技术教学中心通常不设在企业内部,而是设在企业以外或大城市中学校所在地。设综合技术教学中心的大城市,通常在其边缘地带都有供教学用的生产场所。综合技术教学中心把理论训练与实践训练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生产劳动与企业生产条件接近,并往往包含有企业生产的某些部分。在生产过程不能提供适合教学计划的生产安排的企业里,学生往往在综合技术教学中心里生产适合群众需要的产品。那些不承担综合技术教学或不适宜单独承担综合技术教学的较小企业,一般通过建立训练共同体(Ausbildungsgemeinschaften)由若干企业共同维持综合技术教学中心。

此外,大多数企业还为各分支学科配备专门教室和教学工场,称综合技术教学实验工场(Polytechnische Kabinette),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提供教学辅助手段和实验条件。

1981年约有3500个企业参加学生的综合技术训练,它们为此而派遣了9150名专职人员照管这些学生,其中主要是承担训练任务的师傅,另有大约26000名担任训练的专业工人,他们除了本身的劳动任务外,每人照管2至3名学生[7]

综合技术教学的结构,在70和80年代原则上保持不变。但由于职业训练中再度强调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要求实践训练在更大程度上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以及80年代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学的进一步发展,微电子学、工业机器人、电子计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综合技术教学的内容也受一定的影响。这段时间内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点:

1. 1982至1985年间实行的“社会主义生产入门”和“技术制图”的教学计划取消了教程结构,以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可以比以往更多地以实验和练习的形式进行探讨的、能更密切地与企业实践联系起来的那些课题上。

2. 1970年还占有主要地位的理论系统化观点受到限制,以有利于生产中有现实意义的发展倾向。在“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这门学科中,机械工艺学和机械学限于7、8两个年级,并限于在企业里有代表性的,在教学上可与学生的实践课业有联系的那些制作方法和机器。

3.9、10年级的教材首先着眼于使学生借助新工艺学为自动化和合理化过程作好准备。

4.延伸到9、10年级的教材领域“生产自动化”,其教学时数由原来的10课时增加到42课时。同样延伸到9、10年级的教材领域“电子学”中,加进了一个关于“微电子学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的教材单元,和另一个关于“信息电工学(Informationselektrik)应用可能性”的教材单元。

5.“社会主义生产入门”这门学科比1970年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技术—工艺学课题的倾向性。

6.取消了1970年曾在9年级设置的“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基本原理”教程,代之设置了研究降低费用问题和节约问题的一个短小的教材单元“工业、建筑和农业中的生产效率”。

7.在最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学生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生产劳动”中的变化是:在9、10年级设置的6个变体于1974年又增加了4个,以使更多经济部门的企业有机会从它们照管的学生中及时获得它们所需要的新的专业工人。

7、8年级的生产劳动通常在训练工场或综合技术教学实验工场进行。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原材料加工和装配的基本技巧,而且也完成某些产品的制造。这些学生由担任训练任务的师傅授课和指导。他们负担的劳动量规定在学生生产计划里,而学生的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计划的一部分。9和10年级学生的劳动已于70年代由综合技术教学实验工场转移到了企业里,接受这些学生的企业,或者建立了专门的学生生产部(Schülerproduktionsabteilungen ),或者在尚未设置学生生产部的情况下把学生直接编入劳动集体中。1978年已按预定目标有80%9、10年级学生被转移到了企业的学生生产部。这些学生,在劳动位置上逗留的时间可达几个月之久,相对于1970年教学计划,减换工作位置的次数减少了,因而在一个工作位置上逗留的时间相对延长了。劳动任务的安排也更符合企业的特殊性,与生产的联系也更密切了。关于学生在企业的综合技术教学中心和生产部里劳动,哪一种更具有教育效果,专家们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前者能在更大程度上考虑教学方法,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后者的劳动训练更现实些,并在劳动道德的培养方面更有利些。

9、10年级学生在生产劳动中由担任训练任务的专业工人照管。他们除了本身的劳动任务外,每人照管至少2至3名学生。他们在照管学生方面,得到企业训练师傅的支持,包括提供用来讲授的书面的辅助材料,即所谓训练作业(Lehraufgaben),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指导(Instruktion)和学习梗概(Skizzen),即所谓学习作业(Lernaufgaben)。

企业里的这样一种生产劳动,对于那些想在自己所属的分化方向(变体)里学会一门职业的学生来说,已经朝着他未来的学徒角色迈出了第一步。而在企业方面,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作为在职人员使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