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书书写技法:回锋与暗收笔,弧画与直画,圆角与方角的特点

行书书写技法:回锋与暗收笔,弧画与直画,圆角与方角的特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书写技法1.行书特点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的快写,所以在用笔上,楷书讲究回锋收笔,而行书则讲究暗收笔;楷书是直画多于弧画,而行书则弧画多于直画;楷书多方角,行书多圆角;楷书笔画独立,字字独立,行书笔画连接增多,字与字相连贯,相呼应;楷书十分注重严谨的法度,行书则变化多姿。

行书书写技法:回锋与暗收笔,弧画与直画,圆角与方角的特点

(二)书写技法

1.行书特点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的快写,所以在用笔上,楷书讲究回锋收笔,而行书则讲究暗收笔;楷书是直画多于弧画,而行书则弧画多于直画;楷书多方角,行书多圆角;楷书笔画独立,字字独立,行书笔画连接增多,字与字相连贯,相呼应;楷书十分注重严谨的法度,行书则变化多姿。在书写速度上,行书明显地比楷书要快;在结体上,楷书平整均匀,行书多取侧之势。

小卡片

临摹字帖的要领是:眼观、神会、手摹,对帖字的运笔和结体规律要有基本概念,临摹的字要达到形神俱备。“眼观”就是在摹的时候,观察字帖笔画的来龙去脉,长短正斜,细致揣摩字帖的用笔方法,还要观察整个字的结构形态。“神会”即从精神上领会字帖的风格,不是机械地模仿字帖,必须用心感受字帖每一笔画的轻重快慢,每一字的笔意神韵。“手摹”是根据帖字的点画、笔势和字形握笔直书,手摹要求把字帖中的字的用笔、点画、笔势、意趣、结构形态,先作一番分析研究,然后以目导心,以心运手,握笔直书。“临帖”可以看一笔临写一笔,也可以看一字临写一字。

2.书写方法

行书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度,但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在前人留下的大量行书墨宝中汲取其营养,才能丰富硬笔行书的创作内涵。

王羲之曾对行书的变化多姿有精彩的论述:“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变化,乃艺术的生命。没有变化的笔画,只是机械的线条;没有变化的字,只是线条的机械组合;没有变化的一幅整字,那也只是文字的拼凑,是不能与书法艺术同日而语的。

变化多姿的笔画,是行书结体的基本要求。一般说来,楷书的相同笔画在一个字中,可以写得几乎一样,而不影响其结体的美观,但行书却不行。行书若在同一个字里,将相同的笔画写得一模一样,这样就会窒息行书结体的艺术生命,笔者为此总结了四个方面(见图)。

(1)笔画连接

①连点 点的相连。给行书的书写简省了笔画,增快了书写速度,同时,使一个字多点的笔画富于变化。如“氵”减少了一个点;“灬”,只写一点,其他三点一带而过;“礻”和“衤”被游丝所代替。

连横 这里同样举了三种连横的例子。第一种是“日”旁中的横画相连,把两横连成了一提,与右半部分的结构单位紧相呼应;第二种是“王”旁,把中间一横和下面一提与竖画连作一笔写出;第三种是“车”旁,横画与折画连成一个三角形的小圈,使整个“车”旁一笔完成。

③连撇 撇捺在楷书中是字的“翅膀”,让它舒展翱翔。而在行书里就不一样了,把撇捺与其他笔画相连,形式上给它加了一根束缚的“绳索”,但这根“绳索”不但不束缚它的舒展姿势,而像放风筝的拉线,给它增加飞翔的力度。像“衡”字的“彳”旁,第一撇与第二撇紧紧相连,反倒增加了风采;再如“劲”字的“力”旁,横折弯钩与撇相连,生动活泼,收笔恰到好处。还有如“牧”字的“牛”旁,“敢”字的“父”旁,都将其字旁的第一撇与其他笔画相连,展示出自己的特有个性。

④连捺 捺是和撇相对应的两种笔画。捺画的相连,就是要把捺画的“飞出”,变为“回收”,使捺画变为“钩”或“点”。如“夏”“复”字的最后一捺变成了一点;“会”“命”字的“人”头捺连成了钩画。

⑤连竖 竖画的连接要注意变化。有的字竖画较多,则将竖画或相连,或取势,或意连,或替代等,如“册”字,相对地说,有四个竖画,第一竖写成弧线,第二竖和第三竖变成了一个连接的圈,第四竖则成了弧钩,虽然变化之大,但还是可以察觉出其变化的规律来;再如“川”字,第一竖画也是一笔弧线,中间一竖成了一点,最后一竖也成了弧线;“正”字则把中间一竖和一横连成两点。还有些像“千”字的笔画少,把竖画连接起来,无疑丰富了其笔画结构的内容,增加了变化的神韵。(www.xing528.com)

⑥连钩 钩画最能体现力度,写出劲健的姿势来,方通意趣。钩的笔画很多,这里只举一些典型的例子,如“戈”钩在写完斜画往上钩时,要注意在转折处停顿一下,然后才往上钩,紧接着回转方向朝左下方向撇去,把撇画和钩画连接起来。如“戡”“戛”字等。横钩和竖弯钩的连接,必须处理好连接之间的笔画,不能马虎了事。

(2)部首连接

①左偏旁连接 这种连接主要是指左偏旁部首的连接。左半部和右半部,是一个字的整体,连接时须注意在左右之间的穿插、迎让关系。不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左边连左边的,右边连右边的,互不相干,各自为政,以致造成脱节的现象。左偏旁的部首很多,只举以下四个常用的例子,如“火”“扌”“禾”“钅”旁。

②右偏旁连接 就是把字的右半部分与左半部分配合相连,因为汉字的右半部分一般起稳定结构的作用,书写时得留神两部分之间的呼应。如“阝”及“彡”旁,书写必须见机行事,随时调整位置,灵活把握结构的坚稳。

③字头连接 用于字头的部首相当多,这是由于汉字本身的上下结构特点而决定的。如“艹”头,把它写成两点加一横;“广”头的上点与横画相呼应,则把其呼应的游丝写长,故与横画就连接起来了;“山”是把两竖作一笔写连在一起,使整个字头就成了一个相连的整体。

④字底连接 用作字底的部首能连接起来的就连接起来,不要“强迫”。即使能连接的,也要写得灵巧,如“木”底,其下面两点的连接要注意:当木字底的竖画转钩时,稍作停顿,再朝左方向钩去,顺势朝右方向绕半个圆圈,后则暗收笔,就完成了它的连接过程。像“心”和“儿”底的连接,都要与字的上半部分紧密合好,使之协调统一。

⑤意连 笔不到意到,就是意连的注脚。意连具体表现在一个字里,是两个相应的笔画只有游丝呼应,没有直接地连接起来。像撇、捺,撇、点等笔画意连的较多。如“真”字下面的撇、点,“小”字的左右撇、点都没有一根线条完全连接起来,但在我们的视觉中那些笔画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条相连贯的。还有像“颜”的“彦”和“页”两部分,虽然没有联起来,但由于“彦”字最后一撇变成—提,就与右半部分“藕断丝连”了。

(3)形同异画

在一个字当中,如果出现同样的结构和笔画,一定要在书写中加以严格的区别。例如“森”字,是由三个“木”组成,那么,这三个“木”就要富有变化;再如“晶”字、“品”字、“磊”字等,无论如何要把它们之间的“相同”变成“不同”,在变化中求得完整的统一。

(4)欹侧取势

楷书的外形是很平整匀称的,行书则完全不同了,它冲破了那种四平八稳的局势,而以自己独具的风姿傲立于书坛。

楷书如立,行书如走。当然,走的姿势无疑是千姿百态。有的字,如果单看一个偏旁或某一部分,斜得出奇,简直不能稳住重心,而与其配合的部分相补正后,则歪中制奇,形成“走”的美感。字的歪斜,则要字与字之间进行笔法上的补救,歪中有律,歪中求正。唐太宗说:“凤翥龙幡,势如斜而反直。”字不管东倒西歪也好,左右欹侧也好,但总的原则是:动中求稳,险中求奇,达到“奇宏潇洒,时出新致,以为正,不主故常”的艺术境界。

钢笔行书的笔法主要在毫端,即笔尖的掌握问题。行书的运笔依然存在着顿挫提按等技法。为了更利于体现钢笔行书的特征,首先应选用弹性稍大一点的笔尖,通过加力的大小变化促进笔头的开合,从而达到控制笔画粗细的效果,以使笔画变化多姿、强劲有力,又有流动之美。通过丰富的运用笔尖,或藏或露、或放或收、或疾或涩、或正或斜,使笔笔变化,字字有异,妙趣横生。我们应重视钢笔的运笔技法,特别要注意笔尖的运用,熟知其性,始能生巧,巧亦生神,出神入化,写出一手好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