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平衡和稳定机制

生态平衡和稳定机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主要有内、外两种机制。二是生态系统的外源调控机制,它是系统外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7]生态系统稳定机制发挥的成效最终会体现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平衡。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平衡是动态的而非绝对静止的平衡,而且平衡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中。

生态平衡和稳定机制

(一)生态平衡的含义和特征

生态平衡的概念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在1935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成熟期。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指出: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31]它表现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体及生物体数量、食物链或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的协调状态,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信息传递畅通,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达到高度的相互适应和同步协调。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或各对应力量之间,各自保持一定的状态,达到协调和谐状态。[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系统中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这也是生态平衡的标志。[33]

生态平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结构稳定和功能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相对稳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境各组分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合理结构,能保障和调节各种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34]。二是输入输出平衡,即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如果入不敷出,系统会衰退;如果输入多输出少,则生态系统有积累,处于非平衡状态。三是自我调控好,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系统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产生变化的时候,系统能及时对这种影响做出反应,进行内部调控,使其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但这种内部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依赖于种类成分的多样性和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途径的复杂性,同时取决于外部作用的强度和时间。[35]

(二)生态平衡的稳定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在与环境因素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负面影响,同时,生态系统也会针对这些影响和干扰不断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达到生态平衡。(www.xing528.com)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主要有内、外两种机制。一是生态系统的内源稳定机制,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因子的替代补偿性及生态位的均质性构成,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36]面对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进行内部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以维持系统稳定。二是生态系统的外源调控机制,它是系统外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根据系统目标、基础条件以及原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系统大量投入能量、物质、资金、技术等,使系统内部各种组分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优化,其中,政策和法律法规也是重要的外源性影响。[37]

生态系统稳定机制发挥的成效最终会体现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平衡。而这两者也存在着辩证关系。第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要素与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一定的结构表现一定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一定的系统结构产生。第二,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一方面,要素之间结构的变化,会制约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反作用于结构。第三,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联系紧密,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结构和组分都不同,功能也不同。组分和结构都不同,也能获得相同的功能(比如不同结构的生态系统,都有生产的功能);组分相同,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多种功能。第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相对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进行着物种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质的飞跃。[38]

与生态系统稳定相对应的是生态系统的失调,也就是生态系统所受外界压力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39]这个限度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成熟性,系统越成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对外界压力或冲击力的抵抗力也越大,即限度越高。应该以这个限度为标准,进行生态系统的管理,避免出现生态失调。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平衡是动态的而非绝对静止的平衡,而且平衡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