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分工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分工思想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对分工的必要性阐发得更加明确具体。在荀子之后,司马迁也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他把人们按职业分为农、虞、工、商四类,而且在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因与协调机制,以及社会分工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他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社会分工受市场上经济规律的自然调节。二是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拓展将增加社会财富。在司马迁看来,在社会分工中,人们为了“得所欲”,必然“任其能、竭其力”。

中国古代社会分工思想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 年)就提出一个职业划分理论,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士”即奴隶主阶层的下层,“农”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的平民和奴隶,“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奴隶。“商”包括商人,以及商人与官府控制下的奴隶。曾子主张让商人与同业者住在一起,禁止他们互相杂居,并且要求各业子孙世代继承祖业,不得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这种做法可以使从业人员互相切磋技艺,有利于交流生产经验,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荀子对分工的必要性阐发得更加明确具体。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兼长各种技能,一个人如同社会隔绝,就会无法生活下去。因此,生活在社会上并不需要“能遍能人之所能”“能遍知人之所知”(《荀子·儒效》),而应当致力于一种工作,精通一项技能,“习其事而固”(《君道》),这样才能取得成效。他指出分工能提高产品质量。他还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国》),认为脑力劳动具有组织体力劳动以从事财富生产的属性,将孟子劳心劳力的观点进一步深化。

在荀子之后,司马迁也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他把人们按职业分为农、虞、工、商四类,而且在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因与协调机制,以及社会分工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他提出了以下观点:(www.xing528.com)

一是社会分工受市场上经济规律的自然调节。由于社会分工,人们互通有无的市场交易行为“若水之趋下”,这“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里的“道”“自然”,无疑是指市场上的经济规律,特别是“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自然的经济规律将因为分工而分化的人群整合起来,并协调人们的经济行为。

二是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拓展将增加社会财富。在司马迁看来,在社会分工中,人们为了“得所欲”,必然“任其能、竭其力”。分工必然导致专业化,专业化则使人的能力和适应性得以发挥和发展,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