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与董仲舒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与董仲舒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也是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奠基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上。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与董仲舒

(一)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也是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奠基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有教无类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并从人性本质论的角度寻找依据。在他看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们天生本性都是极为接近的,人之所以有个性差异主要受后天教育学习社会环境习染所致。

孔子创办私学,秉持“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他广收门徒,不差别对待。孔子认为,教育对象没有身份贵贱和地域限制,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要诚心求学且能履行基本的求学手续,他都愿意接收。《论语·述而》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及实践活动,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格局,使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将教育范围扩展到了民间,顺应了“士人”兴起和“文化下移”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一思想突破了“人生来就有等次之分”的观念,体现了人生来平等,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进步意义。

2.修己安人

孔子致力于培养具有远大志向与品德高尚的“士”和“君子”。士人必须要有大志向,要有仁爱之心、忠义之品格,有道德操守,有能力处理实际政务,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君子”是能“修己以安人”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模范。孔子要求弟子做“君子儒”而非“小人儒”,只有做好自身修养的君子,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治国平天下,对社会有益。

3.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得。孔子所讲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学思并用。在学习的同时,多思考,只要抓住要点,便可根据这个要点推论一切事物,即推理方法。他曾告诫曾子与子贡“一贯之道”“闻一可以知十”“举一叶以反三”“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等,认为学思并重的基础是学习。《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启发引导

孔子提倡的启发引导,是古代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启发引导这一教学方法体现在《论语·述而》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且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开导和点拨,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孔子也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他的弟子颜回曾称赞他“夫子循循善诱人”。

5.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优秀教学思想之一,也是孔子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需掌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或性格具体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他注意观察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种细致的观察有助于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发问,会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引导。《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对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人,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西汉儒学大师,他关注教育,留下了关于教育的大量论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性善情恶论

董仲舒充分吸收了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的先天禀赋就是人性,人性包含“性”与“情”两部分。人的本性有善的本质,但在现实中需要教化才能得以展现,即本性经过教化即可成善。董仲舒的“性善情恶”理论,综合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肯定了人具有“善”的本质,但针对私欲则是教化的重点。此外,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之性无需教化,斗筲之性近于禽兽,缺乏善质。中民之性占绝大多数,只有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为“善”。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人性论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www.xing528.com)

2.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董仲舒认为,教育是国家大事,要重视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是德治教化天下的手段或工具。老百姓追求利益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如若不用教化去提防,那么奸邪必生,社会必乱,因此教化立则奸邪止。总之,董仲舒认为德治教化的目标是为当政者提供所需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对儒家社会教化思想的高度概括。同时董仲舒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对道德修养提出了一套方法,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一生著述极丰。在教育方面,朱熹著有《小学》《近思录》《童蒙须知》等。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官方认定的必读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一生投身于书院教育,培养学生多达千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上。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及个人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把教育化为“小学”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并系统论述了两类教育的内容与任务。

在教育目的上,作为理学大师的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仅能改变人性,更能使人“明人伦、懂礼仪”。小学与大学虽是教育的不同阶段,但皆以体认天理、完善人格修养为目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即所谓“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这里的“事”,即“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所谓“理”,即“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可见,小学阶段的内容与大学是不同的,“事”涉及的是形而下层面的知识,“理”涉及的是形而上的天理之道。

小学教育阶段从8岁开始,其主要任务是打基础。鉴于儿童思维能力不强、智识未开,小学教育内容强调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训练,习得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就是教导儿童洒扫庭除、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礼节教养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教育方法上,他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并力求生动形象,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例如《小学》一书中通过古代圣贤嘉言懿行格言、训诫诗及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

在朱熹看来,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升与发展。没有小学阶段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大学的顺利开展。小学阶段只需体认基本伦理道德知识,掌握具体的行为规范,而大学则要学习遵守这些行为规范的缘由及道理。朱熹认为,大学教育始自于15岁,其目标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大学重在“教理”,“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即如何穷理正心、修身养性。大学阶段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熟读“四书”“五经”,这是大学阶段的必备功课。朱熹认为,大学教育应当重视自学,在他看来,此年龄段的学习者已具备自学的基本能力。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长期从事讲学活动。讲学四十余年间,弟子遍天下。他在地方任职时重视人文教化,开设学校,广招学生,以培养人才。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倡导的学风对后世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著作不多,主要是其弟子汇编收集而成的《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学术思想代表作《传习录》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1.致良知

王守仁认为教育就是通过“致良知”而“存天理”,教育的目的不单纯在学习,更是通群书而知礼,因此,王守仁的教育目的性是很明确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很有针对性的。但凡利于“存其心、求其心、守其心、明其心”都可以视为教育的内容,如读经、写字、习礼、弹琴等。王守仁所讲的“致良知”不是盲从儒家典籍,而是在学习中“自知自得”。读书的关键在于增知益智,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还反对盲从古圣先贤,主张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

2.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道德修养方法上主张“知行合一”。“知”与“行”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即“知善知恶”,就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为善去恶”,就是人们的道德践行和实际行动,也包括情感。“知行合一”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知”与“行”密切相连,因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二,“知”与“行”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因为“知”与“行”互相渗透,二者不可分离。知必外现于行,行必出真知。

3.儿童教育论

王守仁对儿童教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这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理论有重要影响。他认为,儿童教育至关重要,童蒙时期的启蒙教育先入为主地赋予“良知”,可以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反对传统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反对体罚儿童以强迫他们学习,强调要多诱导、启发,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在教学内容上要多以“歌诗”“读书”“习礼”等为主。总之,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目的是给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提出的顺应儿童性情等一套教学理念,是对古代早期教育的一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