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仲舒教育思想-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中教史)

董仲舒教育思想-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中教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min搞定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并确定了整个封建社会遵从儒术的文化与教育局面。②董仲舒又将人性和善区别开来,善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刑罚为末、为辅。董仲舒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董仲舒强调品行的积累。

董仲舒教育思想-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中教史)

16min搞定(21年北京理工大学论)

董仲舒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学识渊博,遍通“五经”,他写的《春秋繁露》和《对贤良策》影响最大。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皆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3min搞定(15年北师大名)

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由于第一节已经详细介绍汉代文教政策,此处简要介绍。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并确定了整个封建社会遵从儒术文化教育局面。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5min搞定

(1)人性论

①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仁气”和“贪气”。“仁气”指人性中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是主导方面;“贪气”指人性中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是从属方面。它们是人性中的对立物。他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也并没有摆脱道德先验论的影响。

②董仲舒又将人性和善区别开来,善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人性与善的关系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人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人性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2)“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人性论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①“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至善至纯以及具有天赋之性,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无需教育也能达到善性。(www.xing528.com)

②“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拥有的,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善性、才能。

③“斗筲之性”是恶人之性,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对付他们。

凯程提示:我们已经学习了孟子、荀子、墨子、董仲舒的人性论,接下来还要学习王充、韩愈朱熹的人性论,请考生对他们的人性论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3.论道德教育★★★★

8min搞定

(1)德育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刑罚为末、为辅。

(2)德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09年311选)

(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20年311选)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但他提倡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③“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董仲舒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④“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董仲舒强调品行的积累。

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