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楷模——最可爱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的楷模——最可爱的人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少奇听了,态度和蔼地安慰他们说:“你们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能占用病人的房间,影响了老人家养病。”第二天清早,刘少奇还吩咐工作人员去找医生给老汉治病。刘少奇在黑林子村停留了近一个星期,老汉经过医生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双方还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经过两天侦察、联络,最终在刘少奇的正确判断和指导下,依靠地方党组织,安全脱离了危险。

爱国主义教育的楷模——最可爱的人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说劳动人民是“主人”,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不但要求全党这样做,他自己也用行动实践了这一诺言。

1942年3月,刘少奇同志奉党中央命令带领100多名随行干部,从苏北赴延安。

在艰苦的夜行军途中,刘少奇总是沉着、镇静地安慰大家:“不要怕,夜晚的枪弹是打不着人的。”

这天,这支夜行晓宿的队伍,到达山东境内。由于日本鬼子对我山东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反“扫荡”中,刘少奇一行由诸城转到了东盘。

傍晚,忽然从南面传来了枪声,由于敌情紧急,当夜,他们急行军向诸城黑林子村转移。

一到黑林子村,引路的同志便急匆匆地带刘少奇来到一个贫农家里休息。老乡全家五口人,住着两间小北屋,里间的炕上躺着一个老汉,正在呻吟,看样子害着重病。听说来了位首长,全家赶紧腾房子。老汉的儿子和儿媳妇正要把老汉搬到他们自己住的炕上去,好把里间让给首长住。刘少奇看到这举动,赶紧摆手制止说:“别搬,让老人家好好躺着。”

他回过头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怎么能占用病人的房子呢?病人是需要舒适和安静的。我们什么地方都能睡,就是一两夜不睡又有什么关系!”其实,刘少奇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睡觉了。

那对朴实的青年农民夫妇,激动地站在一旁。两眼望着刘少奇说:“首长,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工作,打鬼子,真够辛苦的。我们随便凑合几天,腾出间房子,让你们好好歇一下,难道还不应该吗?”

刘少奇听了,态度和蔼地安慰他们说:“你们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能占用病人的房间,影响了老人家养病。”

第二天清早,刘少奇还吩咐工作人员去找医生给老汉治病。刘少奇在黑林子村停留了近一个星期,老汉经过医生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双方还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老乡吃的粽子、煎饼、大葱黄酱等饭食,一定要送给刘少奇他们。

7月,刘少奇他们继续向延安进发。

在通往鲁南的路上,要渡过两条大河——沭河和沂河。在沭河和沂河沿岸,日本鬼子设立着密集的碉堡、据点。

如何渡过险区?经过两天侦察、联络,最终在刘少奇的正确判断和指导下,依靠地方党组织,安全脱离了危险。

当时,正是炎热夏天。雨过天晴,皓月当空。经过彻夜急行军,水米没沾牙,大家又累又渴,汗如雨注,衣服全被汗水浸透,湿漉漉地紧贴在身上,每个人嗓子像冒了烟。这时,正巧路过瓜田,一眼望去,遍地都是水灵灵的大西瓜。随行的勤务员随手摘了两个大西瓜,送到刘少奇面前说:“首长,口渴了,吃点西瓜吧!”

刘少奇一见,顿时严厉起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赶快送回去,从哪里摘来的,还送到哪里去。”

接着,他回过头来凝视着大家,严肃地说:“你们是不是真正关心群众的利益,就要看这种场合,假如大部队经过这里,大家口渴了,人人都去摘西瓜,几千人,一人一个,这一大片西瓜不就被摘光了?那么,老乡一年的生活就没着落了。”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这对我们党,对我们的军队的影响很不好。敌人和汉奸会利用它来破坏我们的声誉。你们想想看,群众不支持我们,我们还能在敌后待下去吗?根据地能扩大吗?”一席话,说得大家口服心服。(www.xing528.com)

在敌占区和游击区行军,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刘少奇一行常常靠着庄稼地边走,一来为了隐蔽自己,不易暴露目标;二来万一发生情况,可以钻到青纱帐里,有个回旋的余地。有时一夜要走一百里路,在这样的长途急行军中,走到后半夜,真是人困马乏,又饥又渴,一不小心,或者没有抓住牲口的缰绳,牲口就扭头吃一口庄稼,特别是在就地边休息的时候,哪怕只稍息五分钟,有些同志马上就睡着了。而正在路边吃草的牲口,就去抢吃路边的庄稼。

一次休息时,刘少奇发现了这种情况,他立即提醒随行人员,要好好管住牲口,并恳切地说:“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吧?就连曹操行军都不让士兵糟蹋老百姓的庄稼。何况我们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群众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不保护群众利益,就不会有什么党性。我们革命就是完全为群众,应该随时随地有这份心事。”

从那以后,在行军中休息时,大家就不像以前那样紧紧挨着庄稼坐下,免得瞌睡时身体压坏了庄稼,并把牲口的缰绳紧紧地缠在自己的手腕上。这样,只要牲口一动,人就会马上惊醒。刘少奇看到大家这样做,满意地笑了。

翻过了太行山,穿过白晋公路封锁线,在一个拂晓,刘少奇一行进入了太岳山区。此时,敌人“扫荡”正紧,他们便来到一个小山庄,住在半山腰的一户农民家里。

安置好行李包,刘少奇信步走到门外的小坪上,向外眺望。这时,一个中年农民挑着一担水,从山脚下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蹒跚地爬上来。他走得那样艰难,两条腿向里弯曲着,几乎每跨上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刘少奇的目光一直关切地注视着他。过了一会儿,老乡终于爬上了山坡,向院子里走来,原来这位老乡正是他们宿营的房东。

刘少奇走过去,慈祥地问道:“老乡,你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你的腿有病吗?”

老乡抬起头,把双手伸出来给刘少奇看。啊!十个手指的关节都肿得像小萝卜一样。他痛苦地说:“这种病叫做柳拐子病,骨节慢慢都会这样肿起来的。干活也不利索。”

刘少奇关切地问:“这里害这种病的人多不多?它是怎样得的?”

老乡回答说:“这里害这种病的人可多哩!说不上是怎么得的,反正祖祖辈辈都有人害这种病。得了这种病干活都很困难,也没有法治。”

“唉!”刘少奇长叹一声,然后一字一句地说:“一定要找出害病的根源,想出治病的办法。”

说着,他转身对随行人员说:“走,我们到下面去看看。”

山脚下,流水潺潺,凉风嗖嗖,满坡的榆树叶子、枣树叶子簌簌地飘下来,纷纷落到水面上。有些叶子随着溪水打着旋流走了,有些叶子却堵塞在水线的地方。其中,有的叶子已变成黑褐色,散发着霉腐的气味。刘少奇仔细观察着,目光集中在那堆烂叶上。一会儿,他继续沿着溪水向上游走去,然后回过头来对随行人员说:“老乡得了这种病是很痛苦的,是不是喝的水里有什么毒汁或矿质?还是缺了什么营养?”

回到宿营地,刘少奇就找来了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认真地交待他们:“这里有一种柳拐子病,是群众世世代代的痛苦,我们共产党人不帮他们解决,谁帮他们解决?在现在的条件下,纵然不能根本解决,也应该使它减轻,至少要阻止它的发展。”

第二天,由于敌情紧急,刘少奇一行又整装出发了。一路上,他还惦记着那柳拐子病的事,对随行人员说:“在中国农村,类似这样的病害是不少的。共产党人应看到还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也只有共产党能给劳动人民解除世世代代的灾难和痛苦……”

就这样,一路风尘,一路播种,于1942年12月,胜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