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饰插件陶钫造型分析及古陶瓷研究

龙饰插件陶钫造型分析及古陶瓷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的装饰插件采用立体装饰,装饰纹样不再附着于器物形体,器物与周边外界空间建立起联系,这种造型装饰手法可称之为出廓,这里的廓主要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玉璧的轮廓,即边缘线。图7战国时期玉器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的变体龙,扁平状,造型夸张。图8战国时期陶簋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采用模件组合工艺,龙饰插件分别制作完成,然后插于钫体,插件塑造了钫的模件装饰系统。

龙饰插件陶钫造型分析及古陶瓷研究

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的造型,体现了战国时期陶艺制作的发展水平。首先,其艺术成就表现为将平面的装饰纹样转换为立体饰件,并扩张了饰件的造型。其次,制作工艺运用了模件组合方式,饰件分别制作,然后插于器物之上。同时期出土钫,主要包括青铜钫、漆钫、彩绘陶钫等。青铜钫一般只饰铺首,钫体多为素面,部分采用错金勾连云纹装饰。漆钫、彩绘陶钫一般多绘云气纹。

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的装饰插件采用立体装饰,装饰纹样不再附着于器物形体,器物与周边外界空间建立起联系,这种造型装饰手法可称之为出廓,这里的廓主要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玉璧的轮廓,即边缘线。出廓造型装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青铜器的陶范铸造工艺使装饰纹样立体凸显于器物之上。在战国时期,出廓是一种重要的造物手法,在玉器中表现尤为突出。玉器中的出廓造物手法伴随镂雕工艺的日臻成熟,扩大或夸张玉器上的动物等装饰形象。安徽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玉佩,玉佩主体呈花瓶状,表面琢卷云纹。玉佩的两侧透雕出蔓草纹,器物的装饰延伸至器物主体的外界。河北战国中期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玉璧,玉璧两侧透雕相背而立的玉凤,凤冠、凤尾与璧边相连(图7)。

图7 战国时期玉器

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的变体龙,扁平状,造型夸张。在山东地区出土的仿青铜器陶器上,器物的耳部不再具有实用的功能,耳部装饰多为扁平的立体动物造型。战国时期滕州姜王镇庄里西村滕国贵族墓、淄博沂源东里东台地1号墓等地出土的龙耳陶簋、凤耳陶簋[13](图8),龙耳、凤耳分别制作,呈透雕状贴塑于陶簋的两侧。(www.xing528.com)

图8 战国时期陶簋

薛国故城5号墓陶钫采用模件组合工艺,龙饰插件分别制作完成,然后插于钫体,插件塑造了钫的模件装饰系统。模件组合工艺要比一般的贴塑的工艺更具稳定性和灵活性。1954年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的战国彩绘陶鸭,双翅、尾部及双足皆有榫头与腹部连接,可自由拆装。[14]可见,模件组合工艺手法在战国时期的流行。这一手法或与青铜器铸造的模范法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