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陶瓷研究与礼器起源

古陶瓷研究与礼器起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比,以彩陶闻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玉器却不够发达。这种精美的器型已经远远超出实用的需要,且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山东桓台前埠遗址出土了包括鬶、盘、杯、豆、尊、鼎等10件器物,是龙山文化中数量最多的陶器成套礼器,标志着龙山文化已经开始形成礼制的萌芽。

古陶瓷研究与礼器起源

在磨制石器基础上产生的玉器,很快就脱离了实用功能,其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部落中食物富余,才能养得起脱离食物生产的专业匠人。这同时也意味着阶级的分化已经开始。凡玉器发达的文化遗址,同时也会通过墓葬的差异反映出阶级的分野。例如以玉器闻名的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墓葬群中处于中心的大墓,有较多陪葬玉器,而越向边缘的墓葬规格越低,最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另一个以玉器闻名的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4500年),也有明显的大墓、小墓的区别。与之相比,以彩陶闻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玉器却不够发达。例如距今6000年以上的半坡遗址,属于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并不具有礼器的性质。半坡遗址出土的著名的绘制了人面鱼纹的彩陶盆,似乎是专用于孩童的葬具。这体现了半坡人对早逝孩童的深厚之爱,那人面与鱼纹的优美组合,只是表达了他们的对孩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有鱼吃的期望。应该没有什么图腾之类的深文大义。

陶器被刻意加工得复杂而精美,是已经进入铜石并用的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时期。龙山文化的陶器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尤其是充分展示了制陶工艺水平“黑光亮”的蛋壳陶,其精美造型远远超出了实用的需要,把制陶工艺推向了顶峰。龙山的玉文化也很发达,既有红山文化多见的玉璧类型,也有良渚文化多见的玉斧、玉琮类型,体现了南北交会的特征。龙山文化玉器基本上分属礼器和玉饰品两大类。已见礼器有牙璋、玉钺、玉斧和玉刀。而在社会制度方面,墓葬中的人殉,证明阶级社会的出现。龙山文化还发现了少量刻骨字符。这些,都似乎是中原夏商文明的前奏,也都符合礼器出现的背景。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就是最早的陶制礼器。巫鸿研究说:“奢侈但形体有限的礼器体现了对人工的浪费和对权力的控制。因此,对工具和日常用器的‘贵重’模仿——玉斧和薄如蛋壳的陶器——标志了礼制艺术的开端。礼器和用器的区别首先表现为对‘质地’和‘形状’的有意识选择;‘纹饰’随之成为礼器的另一个符号,并进而导致装饰艺术和铭文的产生。”[2]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一批黑陶,器型丰富。现为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历史文化展”展品中的一件造型简单的蛋壳黑陶套杯,通高12.4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1厘米。该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杯身作宽平沿,圆底,置入豆状并带有透雕、刻纹的底座中。整器细腻、坚硬、轻薄,器表磨光并施黑陶衣(图1)。这种造型,为后来的酒杯所延续。另一件蛋壳黑陶杯亦为山东博物馆藏潍坊姚官庄出土文物,其高足采用了镂空的造型,显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更趋于审美的考虑(图2)。这应该是向礼器又迈出了一步。镂空的技术难度很高,极薄的陶片需要更高的强度才能保证造型的完成。1975年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更为精美的龙山文化黑陶杯,杯高22.6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4.7厘米,重93克。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内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图3)。这种精美的器型已经远远超出实用的需要,且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山东桓台前埠遗址出土了包括鬶、盘、杯、豆、尊、鼎等10件器物,是龙山文化中数量最多的陶器成套礼器,标志着龙山文化已经开始形成礼制的萌芽。

图1 蛋壳黑陶套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1960年潍坊市姚官庄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图2 蛋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1960年潍坊市姚官庄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图3 蛋壳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1973年日照市东海峪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