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简牍地理研究:各图关系及地理特征

秦简牍地理研究:各图关系及地理特征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幅地图的相互关系上,地图2 的“中田”“广堂”见于地图1,地图2 是地图1 左侧(东部)的局部详图,二者的水系画法、走向也一致。地图7 中的“广堂夬”与地图1、地图2 中的“广堂”,存在某种关联。因为地图1、2 中的“广堂”与地图7“广堂夬”,原本就绘在同一条水系上;“苦谷”与“苦夬”(地图7),仅相隔一道分水岭。

秦简牍地理研究:各图关系及地理特征

在各幅地图的相互关系上,地图2 的“中田”“广堂”见于地图1,地图2 是地图1 左侧(东部)的局部详图,二者的水系画法、走向也一致。地图6 的上临、下临、苦谷、九员、上辟磨、下辟磨等地名注记,均见于地图4;地图6 中的上杨、下杨,在地图4 中则标注为上杨谷、下杨谷;地图6 有虎溪,地图4 则有虎谷,二者表示河流、山谷的线条走向也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地图4 写绘止于舆溪和下辟磨,地图6 则更向上方(南方)延伸,多绘出了韭园、东卢、西卢等5 条水系,所以地图6是地图4 的延伸扩大图。地图4、地图6 中的“上临”“苦谷”又见于地图3,它们表现都是同一条水系。所以地图4、地图6 是地图3 左侧(东部)水系的扩大图,或者说地图3 左侧(东部)表示的是地图4、地图6的位置示意图。上述诸点皆有注记文字可证,其相互间的关系比较清楚明白,这也是此前的研究者都同意的。

至于地图7,从地图方位看,我们认为它与地图1、地图2 的关系更为密切些,它所表现的,应该就是地图2 中“□西山”所在的那条水系的局部扩大图。它同时还是地图3 下方(南方)那条水系。地图7 中的“广堂夬”与地图1、地图2 中的“广堂”,存在某种关联。地图7 中“苦夬”,亦与地图3、地图4、地图6 中的“苦谷”存在某种联系。唯有将地图7 摆放地图3 下方(南方)的位置,才能更合理地解释诸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地图1、2 中的“广堂”与地图7“广堂夬”,原本就绘在同一条水系上;“苦谷”(地图3、4、6)与“苦夬”(地图7),仅相隔一道分水岭。关于这一点,在下文今地域的复原中,还会有更详细的论证。(www.xing528.com)

总之,放马滩7 幅木板地图,除地图5 为未完成的半成品外,其余6 幅地图可分为两组,地图1、地图2、地图7 为第一图组,地图4、地图6 为第二图组,地图3 为总图或拼合图。地图3 所表现的,正是第一图组与第二图组的组合拼接关系,其中第一图组位于地图3 右下方,水系从南往北流;第二图组位于左上方,水系从南往北流,中间那条曲线,正是这两条水系的分水岭。

按照这种方案,诸图关系(读图次序)可表示为: 3 号地图(总图)—4 号地图(2 号地图左侧东部详图)—6 号地图(4 号地图的扩展图)—1 号地图(2 号地图右侧西部的扩展全图,以上为木板正面)—2 号地图(1 号地图左侧东部详图)—7 号地图(1 号地图左侧东部支流详图,亦即3 号地图之右侧图)—5 号地图(以上为木板背面)。这种读图法的好处是: 先读正面,再读背面。3 号地图背面没有写绘地图,可能与此种读法有关。按原发掘报告所见木板地图的摆放位置,亦可理解为: 第2 块木板(3 号地图)居中,第1 板(1、2 号地图)居右表示的3 号地图右侧部分,第3 板(4 号地图)居左表示3 号地图左侧详图。第4 板正面图(6 号地图)是对4 号地图的说明,其背面7 号地图则是对2 号地图左侧的部分说明。由于地图2 只是地图1 的局部扩大图,地图7 为地图2 的细部图,地图6 仅为地图4 的扩展图,地图3 表示的也只是第一图组与第二图组的相互关系,所以严格说来,诸图幅并不存在所谓的编缀关系,不能由各图幅编缀成一幅总幅。由各相关图幅表示的水系山谷大体相同,以及各图幅中相关地名所在水系山谷的画法并不完全相同这些特点来看,当初的绘图者也没有编缀各图幅的明显意图和打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