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发现古猿化石

云南考古学通论: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发现古猿化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科学家先后4次在此发现古猿化石。在开远市小龙潭煤矿中共发现25枚古猿牙齿化石。图Ⅰ—2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出土的古猿上颌骨化石开远市小龙潭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其地理环境变化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图Ⅰ—3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古猿化石产地出土古猿牙齿化石的小龙潭动物群包括6个目13个种属,其中啮齿类动物有河狸化石;长鼻类中发现有3个种类的化石;偶蹄类中发现有较多的种类,有3种杂食的猪和1种食嫩叶的鹿。

云南考古学通论: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发现古猿化石

开远市小龙潭古猿化石点,位于小龙潭煤矿布泽坝矿坑,地理位置为北纬23°49′15″、东经103°11′29.94″,海拔1070米。我国科学家先后4次在此发现古猿化石。1956年2月由原西南地质局汪泰茂和林文善首次在其褐煤层中发现5枚同一个体的古猿下牙化石,化石标本为5枚臼齿。1957年,云南省博物馆在小龙潭煤层中采集到5枚牙齿化石。1980年和1982年云南省博物馆又在小龙潭煤矿褐煤层中发现含12枚牙齿的上颌骨和3枚下齿化石(见图Ⅰ—2)。在开远市小龙潭煤矿中共发现25枚古猿牙齿化石。时代为晚中新世,距今大约1200万年前,其科学名称为“开远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Kaiyuansis)[3]

图Ⅰ—2 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出土的古猿上颌骨化石

开远市小龙潭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其地理环境变化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根据对其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层序等的资料分析推断,小龙潭盆地在中新世时是一个山间山谷型盆地,为东北—西南向,可能向西南方向开口较大。此时,该山谷型盆地海拔低,气候炎热湿润,盆谷内及四周的植物在充沛的阳光雨露下蓬勃发展成茂密的森林,主要有樟科、豆科、壳斗科和金缕梅科的植物,植物群乔木层的种类几乎全部是常绿阔叶树种,其植被属东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其面貌大致与目前广东中部、广西南部等相似。森林的残枝落叶在雨水和重力作用下逐渐在谷洼(即布沼坝坑和小龙潭坑)中汇集堆积,形成巨厚的植物堆积层,变质后成为褐煤。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发展,在晚中新世早期盆谷的开口端开始封闭,布沼坝坑和小龙潭坑演化成河沼环境,即时而有流水,时而有淤水,流水期间堆积森林的残枝落叶,淤水期间形成泥灰岩沉积,在地层剖面中表现为褐煤与泥灰岩互层。约在晚中新世中期,盆谷彻底封闭,形成完整的盆地,雨水开始在盆地中淤积,布沼坝坑和小龙潭坑演化成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形成后气候仍然炎热,湖底淤积的大量残枝落叶在菌藻的生物作用下逐渐进入还原环境。经过一段较长时期后,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盆地的海拔明显上升,湿度明显下降,茂密的森林逐渐消失,湖泊进入蒸发环境,在湖底逐渐形成巨厚的泥灰岩沉积。同时,掩埋在深处的植物沉积物在高压还原环境下逐渐变质,形成褐煤,并伴生有黄铁矿结晶。随着晚上新世地质运动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湖泊逐渐被泥灰岩充填而干涸。到了更新世,小龙潭盆地的海拔与气候已接近于现在,地势高的地区开始进入侵蚀阶段,而地势低的地区的沉积作用转入河流相。部分泥灰岩层和褐煤层在侵蚀过程中露出,并被搬运沉积到低洼地区,形成局部夹有煤层的河头组地层。小龙潭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早期繁盛的森林为动物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食物,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它们与森林形成了一个热带雨林型的生态系统[4](见图Ⅰ—3)。(www.xing528.com)

图Ⅰ—3 开远市小龙潭煤矿古猿化石产地

出土古猿牙齿化石的小龙潭动物群包括6个目13个种属,其中啮齿类动物有河狸化石;长鼻类中发现有3个种类的化石;偶蹄类中发现有较多的种类,有3种杂食的猪和1种食嫩叶的鹿。小龙潭盆地在早更新世期间由于海拔上升导致湿度和温度下降,植被的发育就远远不如中新世,因此动物种类也随之减少,所发现的化石只有4种类型。它们组成一种亚热带气候下的生态系统。小龙潭的六齿河马很可能是在小龙潭盆地海拔上升成高原前进入此地,在更新世地面抬升、气候变化较大后成为孑遗,最后绝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