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两汉时期墓葬发现,包括石器、陶器、铜器、铁器

云南考古学通论:两汉时期墓葬发现,包括石器、陶器、铜器、铁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和铜器。红土坡M14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295+115年,为战国中期墓葬,可作为祥云红土坡石棺墓群早期墓葬的代表;晚期墓葬中因出土铁器,年代晚至两汉之交。

云南考古学通论:两汉时期墓葬发现,包括石器、陶器、铜器、铁器

1.大理市银梭岛第四期

银梭岛遗址中有墓葬、灰坑、沟和石墙。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和铜器。本期出土的铜器有鱼、镞、锥、铜条、镯,从器形上看比较原始简单。从年代看,本期年代为公元前900~前400年[58]。因此,其尚处于青铜时代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本书归入青铜时代中期,应属中期前段。

2.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

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系1964年清理的一座大型、高规格古墓。最具特色的是该墓有椁有棺,椁室由巨木构建,铜棺是仿干栏式房屋,底部有铜桩柱,棺顶仿两面坡屋顶。整件铜棺由7块铜板组成,两侧挡板遍布各种动物图案,整棺遍布云雷纹,铜棺长达2米,重达281千克。铜棺内发现铜鼓,属万家坝型,可供断代。还有铜釜、铜权杖、房屋及铜“六畜俑”等[59]。该墓碳14测定年代有两个数据,距今2415±75年以及距今2350±75年[60],为战国中期,该墓主人可能是昆明国的国王[61]

3.祥云县大波那木椁墓

这座木椁墓与1964年清理的木椁铜棺墓相距不足2千米。此墓于1977年清理,系有木椁室的竖穴土坑墓,墓内有椁无棺,随葬品有37件铜器,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剑、矛、钺、镦、锄、纺织工具、杯、豆及权杖头等[62]。从出土器物看,该墓年代应为战国中期。

4.祥云县红土坡以M14为代表的石棺墓地早期墓葬

从1987年至2003年期间,文物部门先后对祥云县红土坡村的石棺墓地进行过三次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220多座,大多为石棺墓。出土青铜器1700多件,铁器50多件,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和权头饰等。有关整个墓地的介绍仅发表过M14清理简报[63],其他情况散见于一些论著之中[64]

祥云红土坡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杖头饰和动物模型共计501件,其中铜器500件,陶器1件。兵器数量超过五分之一,共计110件,其中近百件为铜矛,其余为斧钺。生产工具则以锄为主,有40多件铜锄,其余为刀削之类。生活用具极少,仅几件尊、勺。乐器有葫芦笙和铜铃,有20多件。杖首多达200余件,有各种形态的公鸡和母鸡。动物模型100多件,铜马30余件、铜牛20余件、铜羊20余件、铜猪10余件、铜狗6件。(www.xing528.com)

红土坡M14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295+115年,为战国中期墓葬,可作为祥云红土坡石棺墓群早期墓葬的代表;晚期墓葬中因出土铁器,年代晚至两汉之交。

5.弥渡县合家山青铜冶铸遗址与窖藏

1995年,村民在弥渡县红岩镇合家山挖沟时发现一处冶铸青铜器的遗址,共发现冶铸青铜器的铸范23件,其中20件为砂石范、3件为陶范。铸范有单范和合范,甚至还有一范两器者(见图Ⅴ—15)。铸范所铸造的青铜器有戈、矛、剑、钺、甲等兵器;锄、凿等工具和乐器铃。在此遗址附近发现一座石板构建的窖藏,内存44件青铜器,其中有20多件青铜锄和10多件青铜斧、钺,肩部呈倒钩状的铜钺和“几”字花纹青铜钺与剑川海门口同类器物颇为相似。该遗址与窖藏时代为战国早、中期[65](见图Ⅴ—16)。

6.弥渡县苴力石棺墓地

图Ⅴ—15 弥渡合家山遗址出土的铸范

图Ⅴ—16 弥渡合家山遗址出土的铜器

1980年云南省博物馆在弥渡县清理石棺墓10座,这10座石棺墓位于昆雌河两岸且分布在3个地点。其中东岸2个地点,石洞山8座、青石湾1座;西岸新民村1座。石棺墓内发现大量人骨遗骸,仅石洞山M6就发现40具头骨。随葬品有40件青铜器,30余件陶器和一批绿松石珠。铜器种类有剑、矛、钺、镦等兵器,锄、削、卷经杆、卷布轴等生产工具以及铜杖首、铜铃、铜镯等。陶器主要是碗、罐[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