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云南中期文化发现!

云南考古学通论:云南中期文化发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约在1万年前,我国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云南远古文化是“超前滞后”的。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进行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时间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为T9、T10的第50~57层。地层共划分为10层,其中第9、10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未发现随葬品,墓主人性别为成年女性。[2]图Ⅳ—5耿马石佛洞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层出土器物

云南考古学通论:云南中期文化发现!

大约在1万年前,我国已进入石器时代,云南远古文化是“超前滞后”的。目前尚未发现云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或墓葬,云南何时进入新石器时代尚待新的考古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中期遗址目前发现的也较少,能够大致界定为中期遗址的有通海海东贝丘遗址第7层及邻近老空山、打坝山、钱家嘴和凹腰山贝丘遗址;大理海东银梭岛遗址的第50~57层;剑川海门口遗址的第10层、耿马石佛洞第9层及开口于第8层下的遗迹和遗物,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

通海海东贝丘遗址,第7层含少量螺壳,厚约0.3米。含有少量陶片、动物骨头。出土遗迹有火堆1处,编号H40,平面呈圆形,直径约50厘米,烧灰散得很开,厚约10厘米,在烧灰内采集到灰褐陶片,火候高,口沿上有印纹,口沿下梯子形印纹,腹部饰有绳纹。[1]

大理海东银梭岛遗址位于洱海东南的一座近岸小岛东北面的缓坡上,地理坐标北纬25°41′10.0″、东经100°16′9.0″,海拔1988.49米,与洱海水平面相对高度为27米。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进行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2006年3~5月,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堆积非常丰富。时间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为T9、T10的第50~57层。在地层中发现火塘1座,开口于T9第51层下,平面近圆形,有火道。火塘底部呈圜底,填土分六层,含炭屑和灰烬,无任何遗物出土。地层中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黄褐陶。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高。器形简单,有长颈罐、折沿罐、网坠等,陶器纹饰以各种刻划纹为主,有少量粗点纹和短线纹。石器中网坠的数量较多,选用椭圆形河卵石片,两端开出线槽,略加打磨而成。另外,还有小型的石锛,如T10出土的一件小石锛,黑色硅质岩,平面呈梯形,单面刃,通体磨光,顶端略残,长2.7厘米,宽1.7厘米,厚0.5厘米,重5.4克(见图Ⅳ—2)。

图Ⅳ—2 大理海东银梭岛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层出土遗物

剑川海门口遗址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时代的大型遗址,位于剑川坝子南部甸南镇海门口村西北约1千米处的剑湖出水口,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于1957年和1978年分别对遗址进行过发掘,2007年1~5月,省、州、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遗迹和丰富的遗物。地层共划分为10层,其中第9、10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第9层距地表140~160厘米,含大量植物茎叶、草秆,出土有半月形穿孔石刀1件,灰白色砂岩,半月形,双孔,凹脊。夹砂侈口残陶罐1件,为夹砂灰黑陶,圆唇,微鼓腹,素面。残圈足器1件,为泥质磨光黑陶,足口内敛,有九个倒三角形镂孔,圈足和器身交接处装饰有戳印点线纹,器底平。纹饰陶片1件,泥质黑灰陶,器表饰刻划条纹和戳印点线纹,另有少量炭化稻出土。第10层为黄褐色土层,距地表170~185厘米,含大量植物茎叶、草秆和少量陶片、石块。在地层中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器形较小,火候较高。年代大致在距今5000年(见图Ⅳ—3)。

(www.xing528.com)

图Ⅳ-3 剑川海门口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层出土遗物

耿马石佛洞遗址位于耿马县的东南部,四排山乡勐省村,地理坐标位置,北纬23°22′02.2″、东经99°27′10.2”,海拔927米。遗址南距国境线约25千米,位于小黑江(属于澜沧江流域的南碧河流域)北岸半山腰石灰岩溶洞穴内,洞口高出江面约80米(见图Ⅳ—4)。于1982年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83年4月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第一次试掘。200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03年6~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共布探方30个(编号T3~T32),发现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和相关遗迹现象,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的洞穴遗址,属于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为遗址的第9层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及开口于第8层下的遗迹和遗物。

图Ⅳ—4 耿马石佛洞遗址

该遗址未发现建筑遗存,开口于第8层下的仅有1个灰坑和1座墓葬。灰坑形制规整,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四壁光滑平整,坑内填土为红烧土块。出土陶罐1件,陶罐为夹砂褐陶,尖唇,敞口,卷沿,圆肩,弧腹。肩部饰有水波划纹,肩部以下通饰绳纹。肩部以上打磨处理,有明显的轮磨痕迹。灰坑内出土石器为磨制石器,石镞、石斧、石锛材质为玄武岩,刃部磨制精细。砺石用褐色砂岩制成,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平面有较深的磨痕。与同段地层中出土的同类器物接近。同段第9层中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数量较少,种类也较为单一。常见的为夹砂褐陶、灰褐陶、褐陶、灰陶等夹砂陶器,多清晰可见方解石石英石,胎壁较厚,火候较高,约占全部陶器的75%。另有少量磨光黑陶、褐陶、灰褐陶,泥质陶较少见。器身纹饰以绳纹、弦纹、草叶划纹、附加堆纹为主,较少见复合纹饰带,而绳纹陶占全部陶器的60%多。主要器形有钵、豆、碗、釜、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器盖、盆形器和壶形器等。有少量的陶拍、纺轮、尊形器等,不见簋形器。口沿装饰有抹断绳纹或压印锯齿纹的花边口沿罐,是其最具特色的器物。石器出土数量较少,石质为砂岩、闪长岩、板岩、玄武岩等。在该层位打制与磨制石器共存,打制石器的打制痕迹显著,仅个别部位有磨制痕迹,大多数石器表面保留有自然面。器形有石斧、网坠、石环、半成品和石料等。墓葬应该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斜略直,近平底。人骨保存较差,严重腐蚀,为一次葬,葬式为侧身曲肢葬。未发现随葬品,墓主人性别为成年女性。骨器仅见1件骨镞,尖部残,平面形状呈柳叶形,断面呈椭圆形,磨制较为精细。另外,还有1件穿孔牙饰,牙尖略残,上端有一对穿圆孔,表面光滑。(见图Ⅳ—5)[2]

图Ⅳ—5 耿马石佛洞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层出土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