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现身

云南考古学通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现身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约距今20万年至15万年,即地质史上中更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初期,人类也由直立人阶段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人类的物质文化则由旧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到旧石器时代中期[15]。目前云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为昭通市过山洞遗址。1982年11月,昭通市文化馆在文物普查时在该洞内找到人类牙齿一枚,为一成人下第二臼齿,后被定名为昭通人,这是云南省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云南考古学通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现身

在大约距今20万年至15万年,即地质史上中更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初期,人类也由直立人阶段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人类的物质文化则由旧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到旧石器时代中期[15]。早期智人的出现,在人类进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在智力上和体质上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进入了旧石器文化中期。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20万年至15万年之间,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是欧洲的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小洞中,化石材料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简称尼人。具有典型意义的尼人材料,发现于法国东南部圣沙拜尔附近的山洞中,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男性骨架。在我国则有陕西的大荔人、辽宁的金牛山人、山西许家窑人,这些都还处于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比较典型的早期智人,在我国则有贵州的大洞人、山西襄汾的丁村人、广东韶关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人和云南的昭通人等,其中马坝人化石为一中年男性个体的头骨颅顶部分,其特点是颅顶穹窿升高,正中有类似矢状脊的结构,骨壁厚度减薄,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前额高于北京人,但比属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要低平,其脑重基本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值。

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同时改造着自身,他们通过劳动使自己不断进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猿类的特征基本消失,在手和脑等关键部位继续取得发展,已基本和现代人相似,但前额仍然低而倾斜、眉峰突出,有眉脊,下额不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旧石器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早期出现的修理台面的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开始使用“垫指法”加工石器,石器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功能也在进一步细化。此时,人类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累,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用火经验,已经开始学会人工取火。在骨器的加工和制造方面也有较大幅度的进步,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在逐步加强。目前云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为昭通市过山洞遗址(见图Ⅱ—11)。

图Ⅱ—11 昭通过山洞

图Ⅱ—12 昭通人牙齿化石

过山洞位于昭通城北约15千米,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过山洞村。洞穴发育于村后公鸡山的二叠纪灰岩中。洞口海拔约2075米,高出其南边约2千米的金沙江支流利济河水面70多米。公鸡山为昭通盆地北沿的低矮山梁,在小山顶可鸟瞰整个盆地。南边为上新世堆积,呈低缓的山坡,再往南即为盆地内的第四纪堆积。过山洞洞穴高出盆地地面100多米。洞口高约5米、宽约10米,开口于东北方。入洞后缓缓上升,深入约7米后为长约10米的水平段,宽度变窄为3米~5米。人类化石即出自此段堆积物中。(www.xing528.com)

1982年11月,昭通市文化馆在文物普查时在该洞内找到人类牙齿一枚,为一成人下第二臼齿,后被定名为昭通人,这是云南省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昭通人化石标本呈灰白色,石化程度较深。齿冠保存完整,牙齿磨耗较深,达3~4级,估计为一成年(或老年)个体。齿冠长13毫米、宽11.7毫米,保存高5.3毫米。齿冠颈部明显收缩,咬合面亦内收。齿冠基部有一条明显突出的生长线。颊侧和舌侧基部均显隆凸。咬合面多齿类均已磨平,原尖和后尖暴露齿质。齿冠边缘舌侧较钝,颊侧较圆钝,各齿尖沟纹排列为“Y”型。舌沟和颊沟均延伸到咬合面边缘,并向下延伸到齿冠高度的一半,使齿冠颊侧和舌侧各形成一个浅凹(见图Ⅱ—12)。

同时,相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东方剑齿象、貘、中国犀、牛、鹿等,这些均为华南更新世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种类。

随后云南考古学家将昭通人与北京人、丁村人、西畴人、昆明人和现代人作比较后认为:昭通人类牙齿有接近于猿人的原始特征,又具有接近于现代人的进步特征,但其性质总体较晚期智人有更多的原始性,应是早期智人。它的发现,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为在云南省内寻找更多的古人类化石提供了重要线索。从洞穴环境和堆积分析与人类牙齿形态观察,其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16]。但也有古人类学家认为昭通人的牙齿化石的“形态与现代人牙基本一致”,将昭通人归入晚期智人化石[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