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家窑文化双耳旋纹彩陶罐:馆藏精品展示

马家窑文化双耳旋纹彩陶罐:馆藏精品展示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的彩陶器和彩陶片,分属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尤以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多、最精。馆内现最珍贵的彩陶当属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双耳旋纹彩陶罐(见彩图),它原名“双耳深腹旋涡纹彩陶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更为今名。距今约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期是史前彩陶的巅峰时期,其器型和数量众多,纹饰纷繁,制作工艺精湛,堪称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马家窑文化双耳旋纹彩陶罐:馆藏精品展示

甘肃是全国著名的彩陶之乡,彩陶以丰富精美而著称于世,作为甘肃中部彩陶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陇西县,地处渭河上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十分适合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十余处含有彩陶的文化遗址。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的彩陶器和彩陶片,分属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尤以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多、最精。

馆内现最珍贵的彩陶当属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双耳旋纹彩陶罐(见彩图),它原名“双耳深腹旋涡纹彩陶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更为今名。该罐高32.5厘米,口径21厘米,重2.65千克。口沿外撇,束颈圆肩,深腹平底,腹部有双耳(一耳残后修复),耳部装饰附加堆纹。泥质橙红陶,器表光滑细腻。黑色彩绘几何纹,口沿上施粗斜线条纹一周,颈下至上腹为四方连续旋纹间三角弧线纹,腰至下腹施四道平行弦纹,沿最下一圈弦纹均匀生发出细斜线纹若干道,近底部则光素无纹。

该器彩绘精妙,层次分明,造型优美,笔意流畅中带点率性,旋纹仿佛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动感强烈,韵味十足,显得既浑厚坚实又大方明快。连续旋纹是最能凸显马家窑彩陶艺术特征的流行纹样之一,推测绘制时一般先整体规划布局,再定位点、圆,划分彩绘部位,然后以点、圆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最终形成连续的旋纹纹样。

双耳旋纹彩陶罐1977年出土于陇西西三十铺吕家坪一次平田整地,后由当地农民收藏,同年,陇西县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时由文物组陈兴同志征集入藏。1981年9月1日定西地区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1991年12月1日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同意原鉴定级别,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肖学智、初世宾、张宝玺、刘志华鉴定其为一级文物。

吕家坪遗址位于陇西首阳三十里铺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保存较好,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家坪遗址曾因贡献过一件彩陶“骄子”而为外界所知,这就是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马家窑类型双耳旋纹尖底彩陶瓶,它于1971年在吕家坪遗址出土,这件距今4800年左右的尖底彩陶瓶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彩陶精品中的典范,几乎所有研究彩陶的著作中都会出现它的倩影,它已经成为陇西文化当之无愧的符号和象征。(www.xing528.com)

彩陶是原始氏族发展到鼎盛期、制陶业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距今约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期是史前彩陶的巅峰时期,其器型和数量众多,纹饰纷繁,制作工艺精湛,堪称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吕家坪遗址出土的双耳旋纹彩陶罐和旋纹尖底彩陶瓶是陇西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杰出代表,它们代表了那一时期陇西彩陶发展的高度,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理解,展示出他们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至今值得借鉴。它们不仅从美学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更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表现了先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认知,也表明那是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的时期,史前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先民们群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而那个时代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彩陶的烧制和绘彩技术)也相应地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原刊于《陇右文博》201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