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坡洼遗址: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古文化遗址

大坡洼遗址: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古文化遗址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及采集标本分析,这是一处比较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聚落址。大坡洼遗址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文化遗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大量饰有旋纹、折线纹、网格纹的彩陶残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聚落址。属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类型的遗址区。

大坡洼遗址: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古文化遗址

临夏州境内沿黄河、湟水、大夏河、广通河两岸台地,分布着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青铜器时代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

【三坪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旧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犁地咀、城墙地。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马厂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的文化层。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文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扬名海内外的“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另外还出土有马厂文化的双耳彩陶罐、齐家文化的双耳罐等。1976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云家山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六社以南2000米的台地上。云家山遗址东连老坟地,南临堡子沟,西与坡头地相连,北接秦家社。属黄河东南岸的第二台地上,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7.5万平方米。地形为高台地小缓坡地势,海拔高1875米。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挖出过大量器形完整的彩陶罐、壶、豆、钵和一些素陶罐。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路边的取土场断面上发现两处灰土层,距地表1.6米多,厚0.3~0.8米,长1.8米,灰土中夹杂着几片泥质黑红彩条带纹、平行线纹残陶片和两片泥质素陶残片。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及现场搜集的标本可以初步认定该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遗存。

【崖头坪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一社以北2000米的平川地上,刘集河滩的第一台地上,东临大河家至吹麻滩公路,南接团结村一社,西临尕沟,北依洼坡根,东西宽80米,南北长600米,面积为4.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彩陶罐、钵、豆、壶、石器、骨珠等,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类型的聚落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山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石塬乡三二家村六社,面积约2.66万平方米。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山顶、豁口、元口大地一带。元山山顶遗存大量灰坑,灰层厚达20~60厘米,白灰面分布较广,厚0.5~1厘米,白灰面下拌泥。豁口的断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层,厚达60~70米,出土有夹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属齐家文化。豁口一块大约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遗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小陶罐,豁口处有两种类型的文物遗址并存。

【上山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钭家山村上宗家山社西南角300多米处的山梁上。遗址南北长156米,东西宽73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主要分布在宗家山山梁上。在1987年文物普查中,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专业人员发现白土崖断层上有明显裸露出白灰墙面皮处及白灰居住面。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橙红陶大双耳罐和夹砂粗陶鼓腹罐等残片,属齐家文化遗物。并从地头采集到几片施红黑彩的圆圈网格纹、折线纹和变体神人纹陶罐残片。近几年,因拓宽公路、平整土地、农户修家等对上山遗址原貌毁坏较严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专业人员只捡到几片碎泥质彩陶罐残片和泥质素陶罐残片,在遗址西面断崖上发现一处灰土洞,此外再无见到其他遗存。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及采集标本分析,这是一处比较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聚落址。1986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坡洼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陈家社南2400米处。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东连陈家沟,南靠旱地坪,西临大坡洼沟,北依王家社,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5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7年临夏州普查队在调查时发现墓葬坑两处,泥土里拌有大量的彩陶残片、泥质素陶片和人骨,残片多为红黑彩相间的平行纹、弧线纹陶片和泥质绳纹红陶片。大坡洼遗址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文化遗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咀梁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台子八社南700米处,康吊村东边的小山梁上,黄河第四台地上。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饰有旋纹、折线纹、网格纹的彩陶残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聚落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坪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张谢家村善家坪社以南的白家坪台地上。北面有关家川河,隔河与乡政府所在地何家村相望,南面有者旦山,东面为善家坪社,西面与白家社为界。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以泥质红陶、夹砂粗陶为主,还有少量灰陶,纹饰多为篮纹、锥刺纹、绳纹和附加堆纹。属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类型的遗址区。

【坡头顶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郭家社,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东至堡子沟,西接郭家社居住区,南依上梁地,北临堡子沟南端,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出土大量彩陶残片,多为锯齿纹、平行线纹、折线纹、弧线纹,黑红两彩,还发现有窑址和墓葬,属于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文化遗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城锁南坝西12公里,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台地上。林家遗址属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

该遗址地势平坦,高出河面约100米,隔河与临夏市上庄遗址相望。主要分布在秋梁地、破四格、阴洼坡子3处,总面积100多亩。在阴洼坡子崖边地表1米以下有1~2米厚的灰层,内有大量彩陶片、残石、骨器。彩陶片复原有钵、盆、罐、壶、瓶等器型,施黑彩,花纹有平行线夹圆点纹、勾叶纹、网格纹等。陶质细腻,陶色橙黄,器表打磨光滑。曾发现房址几十座,窑址5处及窖穴多处。出土大量彩陶、石器、骨器及炭粟、麻籽等农作物。这里出土的一件铜刀,由锡青铜模铸而成,刀身薄厚均匀,短柄长刃,长12.5厘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器,距今约5000年,它的发现把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

【边家林遗址】该遗址位于康乐县关丰村边家林社西60多米处的三岔河第一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6年发现,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981年,临夏州博物馆会同康乐县文化馆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掘墓葬17座,灰坑1处。出土了弧线纹、大三角纹、葫芦网格纹、平行线纹等彩陶41件,石器26件,骨器(骨刀、骨珠)800多件,其中饰有大三角纹和葫芦网格纹的彩陶器是该遗址的典型器物。遗址上还有齐家文化遗存,有白灰居住面和较多灰坑。遗物有泥质素陶片、篮纹陶片及灰素陶片等。鉴于该遗址墓葬式及其器物组合特征明显,且在康乐、广河、永靖和兰州等地都有分布,具有典型意义,曾一度被命名为“边家林类型”。这一考古学文化类型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至半山类型之间的缺环。

【堡子山遗址】该遗址在广河县城以西7公里阿力麻土东乡族乡古城辛家社北的堡子山(旧名棺木山)一带,面积约400亩,地处广通河北岸第二、三台地上。堡子山遗址重点是堡子和辛家坪,在上堡子梯田里,距地表0.8米暴露出文化层。从采集的陶片分析,彩陶片为泥质红陶,饰黑红彩,有锯齿纹,属半山类型;素陶片陶色橙黄,拆肩明显有竖绳纹,属齐家文化。此外还有白灰面居住遗址1处。遗址内涵丰富,有半山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有一定价值。

【西坪遗址】该遗址在广河县城南面的旱坪上,北至高庙山,面积300亩,地处广通河南岸第二台地。此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从暴露遗址分析,堡子根一带为马家窑文化遗址,张家坟一带为齐家文化居住区,保存基本良好,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嘴上遗址】该遗址在广河县城以东20公里三甲集镇上集村嘴上社,面积约400亩,地处广通河南岸第二、三台地上,此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以齐家文化为主,还有半山类型的遗址。

【温家坪遗址】该遗址位于广河县城东南约2公里广通河南岸的第二台地上,西与薛家庄坪隔沟相望,东与康家坪接壤,南至山根,北至塬头,距县城以西8公里,面积约200亩。此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薛家庄坪为马家窑文化居住遗址。

【寨子坪遗址】该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镇李家河村第四社,距县城以东约5公里。地处广通河北面三坪台地上,面积200多亩。此遗址以半山类型为主,还有齐家文化,范围广,内涵丰富,为一处研究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

【地巴坪遗址】该遗址位于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西50米处的山地上,是一处典型的半山类型墓地,并同时出土有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遗物。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巴坪遗址西临西河,东邻东路,北依四后子咀头,南靠颠山。东西800多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层层阶地,片片相连,地表残留有大量的彩陶片。四后子咀头曾发现墓葬1处,距地表0.5米露出人骨、陶片。陶片纹饰有螺旋纹、菱形纹、圆点纹、折线三角纹、水波纹等。共挖掘66座墓葬,出土文物756件。其中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399件,另外有骨珠等装饰品。墓葬形制为土坑墓,一般为长方形,墓向西,单身葬,侧身屈肢较多。彩陶丰富,图案精美,以鼓腹小口直颈彩陶壶和短颈侈口彩陶翁较为普遍,饰连壶纹、圆点纹、旋螺纹同心圆纹等,而锯齿纹最为广泛,陶质细腻、光滑,黑、红彩相间绘制。另有部分石刀、石斧、石钵等伴随出土。[3]

【庙坡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癿藏镇吊地洼村下王家社以西300米的庙山梁上(桥头车站西南的山梁上),东临临大公路,南接背后沟,西至插碑梁,北面是砖瓦厂。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80米,面积约6.3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纹饰为篮纹、绳纹、印纹、轮纹,典型的齐家文化类型聚落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桥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在刘集河滩西岸第一台地上,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80米,面积近2.5万平方米,遗址为一个椭圆形台地,属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并存遗址。1976年6月临夏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王家遗址】该遗址位于东乡县锁南镇东南约1.5公里的下王家村,遗址处在王家沟水库大坝下游西岸断崖峭壁下,是州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南北相距8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文化层2处,该遗址暴露在王家沟底稍高处水积砂质黏土层与黄土层之间,灰土堆积厚约20厘米,发现许多炭宵、兽骨、红砖土块等遗物。灰层上覆盖着8~9米厚的粉砂质黄色黏土层,灰层下面是水积灰绿粉砂质黏土。灰层中发现3处打制石器,其中2件为刮削器,1件为打制石英片。

【半山遗址】该遗址位于广河县南山乡魏家咀村,洮河西岸第二台地上。遗址包括瓦罐咀、马井湾、边家沟等几处墓地,分处在被水土流失切成的山梁上,彼此相距1000米。以文物出土地址而得名,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半山遗址瓦罐咀处在半山村西北5000米处南山梁上,东西300米,南北500米。大量的彩陶残片暴露在地面上,陶质细腻,陶色橙黄,饰有黑红相间的锯齿纹、网格纹等。残片器型有缸、瓶、壶等,为半山类型的典型器物。马井湾在半山村西北侧山湾处,南至八羊沟,西接瓦罐咀,北至野崖沟,东至半山村庄,南北500米,东西350米,遗址地表层残留大量陶片,纹饰为网格、锯齿、圆点纹等,是一处氏族墓地。边家林沟处在半山村东北面2000米山梁上,呈马鞍型缓势山坡,面积为20万平方米,除遗留着半山类型残陶片外,还有马厂类型陶片。遗址保存完好。安特生曾发掘一座墓葬,墓主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器物有石斧1件、石钵1件、砾石2件、彩陶8件、夹砂陶罐4件,纹饰有常见的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葫芦形纹等。

【齐家坪遗址】该遗址位于洮河西岸第二台地广河县排子坪乡园子坪村齐家坪,距县城东35公里处,是著名的齐家文化命名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4000年左右时间。齐家坪遗址地势平坦,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北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台地距洮河水面约100米。村庄周围是遗址集中地区。遗址有墓地和住地两处。居住区有大量的灰层和居住面,灰层厚约0.3米,距地表约0.25米。灰层和地表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素陶居多,器面饰竖篮纹、绳纹,器型多为罐。泥质陶器多为盛水器,夹砂粗陶多为炊器,还有少量泥质彩陶。石器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有骨锥、骨针。共发掘墓葬117座,房子遗址2座。出土上千随葬器物,主要为陶器。墓葬多为合葬墓,其中有8人和13人合葬墓,中间仰身一男一女为墓主人,余为殉葬者,尚有两名10岁左右儿童和不满周岁婴儿。此外,在遗址中还出土有铜镜一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

【瓦罐嘴遗址】该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八羊沟左侧山地上,属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嘴村第四社。1924年,瑞典著名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此发现大量文物,经考证属仰韶文化,命名为半山类型。半山位置与瓦罐嘴相距不远,是两个毗连的大山梁。墓葬在半山和瓦罐嘴都有发现,多发现于山梁之东坡,分布在山梁南面的腰园、岭子头。1972年复查,在山梁南面的腰园、岭子头一带亦发现有半山类型陶片,为黑红彩锯齿纹,黄色陶片。在半山—瓦罐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庄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北塬乡崔家村,距临夏市2公里,总面积百万平方米以上。地处北塬南缘山头第一台地上,是一处丰富的齐家文化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庄遗址以崔家庄、胡家庄为中心,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500米。崔家庄第一台地发现袋装灰坑,出土石凿等器物。距地表约30厘米发现墓葬2座。在第二台地上发现灰层多处,文化层埋葬较深,厚1~4米,长20米,灰层距地表20~40厘米。灰层含有大量陶片,并在附近暴露残白灰居住面,长约4米,厚3厘米。遗址西侧第三自然台地暴露多座墓葬,深度不同,陶片、人骨暴露在断崖面上。遗址前后出土有石刀、斧、凿、钵、研磨器、盘状器、网垂、石球、石壁、石璜。出土陶器有双大耳罐、垂腹罐、樽、鬲等,为典型的齐家文化器物。

杏树台遗址】该遗址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社,地处山沟下一台地,台地北至盐沟洼,南靠塔尔山,东接红科坨,西接苏家湾,面积4亩。1975年11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同时,还发现在西山村普遍都有文化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杏树台、地湾、徐家岘子、高家山。在高家山修学校时还发现一座墓葬,该墓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毁。出土器物3件,2件已损失,剩1件双身彩陶壶,高3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黄,饰黑红二彩,颈部饰交错斜线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属马厂类型。根据调查,高家山一带属马厂类型墓地葬区。另外采集到清阳水出土的2件石器,1件石锛[4],制作精细,在地湾一带发现较大面积灰层,暴露在大路两坎崖壁上,下层厚10~30厘米,长达1米左右,灰层内含石器残片、人骨、兽骨。从残片分析,为齐家文化。

另外,在三级地沟东边的台地上发现墓葬、人骨及出土器物,根据出土器物彩陶罐分析,属半山类型,据此定为半山类型墓葬区。专家认为这是一处研究半山类型文化的良好遗存。

【张家咀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市南2.5公里大夏河南岸第二、三台地南龙乡张家咀村,是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遗址。遗址北连尕高咀,南接林家村,东邻兰郎公路,西连大堡子山。遗址破坏较大,但仍存有大量的马家窑文化遗物。在张家咀黄渠边水闸口附近坡地山,距地表30厘米断崖上,发现马家窑类型彩陶片,还有人骨等。出土的马家窑器型有彩陶盆、双耳彩陶罐、夹砂粗陶罐残片等,其纹饰有柳叶纹、宽带纹、大斜线纹等,遗迹一般在距地表以下30~300厘米之间,为马家窑类型墓葬区。在张家咀后坡地上有半山彩陶片,纹饰为网格纹、锯齿纹,黑红彩相间。有典型的半山类型双耳彩陶罐、单耳彩陶壶、夹砂单耳粗陶罐以及石斧、石凿、制陶工具、石刀等器物。在遗址大堡子顶电视转播台围墙南侧断崖上,露出齐家文化白灰居住面,长4.5米,白灰面厚0.4厘米,平整光滑,墙面长1.8米。清理出齐家文化陶器7件,均置于白灰面上,器型有双耳灰陶罐、大双耳彩陶罐、夹砂绳纹陶罐等。

【张家坪遗址】该遗址位于广通河南岸山坡台地,和政县以东5公里的达浪乡张家坪社。为齐家文化居住地、墓葬区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面积达2.25万平方米。遗址主要分布于大梁地和刘家洼一带。在大梁地前崖沿距地表1.5米暴露灰层,厚80~100厘米,长约20米,内有齐家文化夹砂垂腹罐和侈口瓶残片。距灰层20米的崖面,发现一白灰居住面,长约2米,厚约0.5厘米,残高3厘米。在刘家洼耕地坎表面,距地表0.3米露出人骨4处,其中1处人骨旁挖出陶器6件,有双大耳罐、侈口瓶、垂腹罐、豆。

【包牙坪遗址】该遗址位于洮河西岸第二台地东乡县达板乡上科妥四十斤村,主要为马家窑类型居住地,次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遗址北至村边,南接七渡,东邻洮河,西接照壁山,面积7万平方米。在大由素沟、小由素沟、瓦罐达浪沟、乃麻斯苦顺等地,均发现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陶片。遗址台地暴露灰层多处,距地表1~1.5米,灰层中陶器有盆、钵、瓶、壶、罐等,泥质红陶黑彩,纹饰有平行线纹、圆点纹、勾纹、网纹、变体鱼纹等,属马家窑类型。由素沟断崖距地表1米处,发现残窑1处,附近有烧结釉块和大量的马家窑陶片。在同一断崖与残窑相隔5米,距地表1米处,还发现马家窑墓葬一座,有人骨,亦有彩陶片和粗陶片。在磨石沟沿距地表0.8米处,暴露1处灰层,厚约1米,长约2米,遗存着辛店文化陶片、炭渣以及零乱人骨。

【北小塬上庄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夏河西岸台地临夏县安家坡乡北小塬村。东临泄湖峡,南临大夏河,西接中寨村,北与黄家、下庄两村毗邻,总面积百亩以上。上庄遗址距地表0.3至1米以下有大量灰层,平整土地时部分文化层已暴露出地表。

发现的石器有石刀、斧凿、铲、锛和盘状器,陶片有泥制红陶和夹砂粗陶两大类。从残片上可以辨认出,主要有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垂腹罐、鬲等。泥质红陶多在器下腹部压印竖篮纹,夹砂粗陶均在腹部压印绳纹,并有火烧痕迹,有的在口沿下部还附加有堆纹和划纹。还有用黑、红彩绘制的方格纹、圆圈纹彩陶片。此外,在村西山坡崖面和下庄台子地也发现有大量的灰坑、陶片、零星人骨以及石刀、玉铲、陶罐、陶豆和1枚3.7厘米长的骨针等。从已出土的器物造型、纹饰等确认,上庄遗址属齐家文化,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路塬遗址】该遗址位于刘家峡水库北岸永靖县西南5公里的岘塬乡姬家川村,是以辛店文化为主,齐家文化次之的遗存,保护面积7亩。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长7米、厚0.8米,距地表0.3米有大量辛店文化陶片,器型有双耳罐、双耳壶等,纹饰有平行条纹、斜线纹、水波纹、双沟纹等,断崖面暴露残居住址1处,白灰残长0.6米,距地表0.5米。地面为夯土,厚约0.6米,夯土下面卵石层,从中采集到2件石刀,部分残陶片,为齐家文化遗物。遗址保存良好,辛店文化特征明显。(www.xing528.com)

【尕塬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夏河南岸第二台地临夏市南龙乡罗家湾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共存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势平坦,北接东乡县东塬乡,南接罗家湾村,西邻大夏河,东接凤凰山,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窑址和墓葬。遗址科托湾、马脊梁一带出土马家窑类型陶片。器型有瓶、壶、钵等,为泥质陶,主要纹饰为宽带纹、圆点纹、叶纹,纯饰黑彩。后湾一带发现有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片。半山类型以黑红彩相间绘制,主要有锯齿纹、平行线纹、波浪纹等。马厂类型纹饰为四大圆圈纹和蛙纹等。科坨湾、后湾距地表2~4米不同的地段有齐家文化遗存,有灰层、白灰居住面,属齐家文化。遗址南面张家隔塄处暴露1处白灰居住面,长2.4米,刻面有柱洞2个,为锥形。庙湾出土辛店文化器物,表面饰浅红色陶衣,陶制大多是夹砂粗陶,器型有罐、豆、壶等。器型及其纹饰均显示它们为辛店文化“唐汪类型”的典型器物。

【唐汪川山神庙遗址】该遗址位于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东乡县唐汪乡虎浪村,原山神庙所在地,是辛店文化唐汪类型的命名地。遗址处在被水土流失侵蚀的一条孤峰上,其西北面为唐家大沟,东南面为长斯巴沟,前面是关尖连沟。面积约1万平方米,地坎断面暴露出厚约1米、长约4米的灰层,并留有大量陶片,多为夹砂红陶,涂红色陶衣,饰黑彩大单耳彩陶片。还发现有齐家文化泥质细陶,竖篮纹片多见。山神庙遗址是辛店文化较多、齐家文化次之的遗址。山神庙遗址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保存完好。

【小茨台遗址】该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新中国成立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做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

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沿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上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曾出土于这里的引水管六节。引水管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七十亩山遗址】该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下铨村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属金泉下铨村,是一处马家窑类型墓地。1975年11月15日,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1974年的农田基本建设中,七十亩山墓地一带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人骨和石板。出土陶器均系彩陶,陶质细腻,底色橙黄,有光泽,通体饰黑彩,绘平行线纹、旋纹、宽带纹、网格纹、器型有壶、罐、瓶、单耳罐、单身壶等,为马家窑类型晚期器物。石板为石棺残迹。

【秦魏家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莲花镇境内,距今有4300多年。属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

这处遗址曾两次被考古发掘,共清理出138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大量陶器及其他随葬品。秦魏家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规模较大,上层99座墓很规则地排成6排,下层只零星地发现8座,头向均朝西北。北区墓葬29座,整齐地排成3排,头向一律朝西。这两片墓区,可能分属于两个氏族。有单人葬与合葬两种,前者绝大多数是成人仰身直肢葬;后者共24座,以成年男女合葬为主,也有成人与儿童合葬墓。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的男女葬式明显有别,一般都是男性仰身直肢居右,女性侧身屈肢居左并面向男性,这种葬俗表明当时已存在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

秦魏家墓地出土的随葬品多为石器、陶器、骨器和猪下颚骨等。另外在3座墓中出现铜器。最常见的陶器是双大耳罐、豆、盆、高领双耳罐和侈口罐等生活用具。铜器有铜环和铜饰共3件(地层和灰坑中还出土铜锥、小铜斧和铜饰各1件)。铜器经光谱定性分析,有红铜和青铜。青铜器是分别使用锻造和铸造两种方法制造的。这个发现至为重要,表明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较长,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随葬猪下颚骨各墓数目不等,少者仅1块,多者达68块。猪作为家畜是当时衡量财富的标志,数量的差别,表明当时社会上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大河庄遗址】该遗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秦魏家遗址隔沟相望,遗址北临黄河,南靠陈许家,东连大夏河,西为苦水沟。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65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断崖暴露除有厚约1.5米的灰层和大量陶片外,还有白灰居住面等遗物。是齐家文化重要遗址之一,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现为水库淹没。遗址分居住地、墓地两处。居住地发现7座房基,大多是长方形硬土居住面遗址,保存最好、结构新颖的7号房基,是一座方形半地穴房屋建筑。室内四周留有宽平台,总面积为36平方米,屋内中部面积约16平方米,有深0.3米的半竖穴,西南壁有一向外凸出的短门道,坑壁四周及居住面都先抹一层草泥,再涂厚约0.5厘米的一层白灰面。居中有一个略高于居住面的圆形灶址,浅穴四角各有一个较大的柱洞。离浅穴一米多的地面上,有一圈呈长方形分布的柱洞,四角的木柱支撑屋顶,周围的木柱从旁支撑并做墙壁的骨架。灶边遗留10余件陶器。1件粗陶罐内装有烧焦的粟粒,室内平台发现1把铜匕。遗址还发现有窑穴。大河庄墓地发掘82座墓,绝大多数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部分人骨上发现有布纹痕迹,说明死者是穿着衣服埋葬的,有的头部还用布遮盖。随葬品有猪、羊的下颌骨,反映对牲畜的占有情况。墓地发现5处石圆圈遗迹,都是用天然扁平砾石排成圆圈,直径约4米,附近发现牛羊骨骼和卜骨等,表明人们进行某种祭祀活动。随葬的有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陶器常见的有侈口罐、双大耳罐、高颈折骨罐等,另外发现有陶响铃和其他造型别致的小陶器等。

【姬家川遗址】该遗址位于永靖县白塔乡姬家川村,现被水库淹没。为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居住地和墓地。遗址处在黄河西岸台地上,东临羊圈沟,西面是耕地。发掘揭露面积675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房址1座,窑穴1处。石、刀和陶片生产工具两种,泥质红陶、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等3种生活工具。为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辛店文化的房子和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辛店文化的经济生活与埋葬习俗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姬家川的陶器与张家咀遗址有着明显区别,因而提出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

【新庄坪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县银川乡新庄坪村银川河沿岸一级台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遗址东面紧靠多多山,南至西社沟,西至银川河,北至后庄尕庙根。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320米,面积约44.8万平方米。新庄坪遗址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以聚落址为主,窑址和墓葬区并存的齐家文化综合性遗址。在“二普”期间发现马家沟断崖距地表1米左右,有大量的灰层,灰层厚0.3~0.4米,长0.8米,灰土内夹杂着残陶片、人骨、石块等。后沟发现许多墓葬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了许多玉璧、玉环、玉琮、彩陶罐及素陶罐等重要器物。新庄社以西遗留着几十孔废窑址痕迹,在废弃的窑洞中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罐残片和许多泥质素陶罐残陶片。遗址西南角有废窑址一处,距地表约3米,窑室高1.9米,底径1.6米,顶部为拱形,顶部开有六孔烟筒,这一发掘对研究古代烧制陶器时对室内温度、火候的控制等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几处灰土层,其中一处距地表1.2米,厚0.8~0.9米,长1.4米,灰土中夹杂着碎陶片、兽骨、石块等。经专业人员初步确认新庄坪遗址可分为聚落址、窑址、墓葬区等。该遗址分布面积大,出土文物精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处比较典型且保存较好的齐家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临夏地区新石器晚期齐家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内涵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有重要意义。1996年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洼沟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苟家山村洼口社大山脚下的沟底住户周边。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调查资料记载:当时该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村庄前后,遗址南北面有几处灰土层,白灰层散布面较多。据说村民孟占华修家挖地基时,发现白灰面房址,还残留碎陶罐残片。在阳洼社村口断面上可以明显地看清楚白灰面房址痕迹。根据调查发现的灰土洞和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文化层主要属齐家文化,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聚落址。1986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迭脚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郭干乡大杨家村苟家咀社西面约300米处,陈沟沟沿的台地上,南面为陈沟,隔沟与酸梨树村相望,偏东北为苟家咀社,北面约1000米处为大杨家社,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据1987年7月调查记载:原断层中发现白灰面房址5处,其中3处在同一平面上,距地表2米多,白灰面厚度为0.5厘米,残片可见长度为1.5米、2米和2.5米,另一处距地表2.2米,厚度为0.3~0.6米,残长1.3米,房址呈半地穴式,房壁涂有白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采集到了一些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罐腹部残片,再无发现有人类生存过的残留物。依据上述资料显示,该遗址为齐家文化的聚落址,对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有重要意义。1986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咀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水陈村缐家二社以西的坪台地边,东面是喇嘛山阴洼,南面为圆咀沟,西望银川河滩,北面为西番沟,石家咀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97米,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有许多新近被盗挖的墓坑,墓坑沿边散落着许多泥质橙红陶罐残片、夹砂粗陶残片、石杵、石块、人骨、兽骨等,残片纹饰有黑红彩宽带纹,夹砂粗陶残片纹饰有附加堆、绳纹等,并捡到鬲罐圆形马奶头一角。根据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初步认定,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的遗址。1986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坪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银川水陈村水地陈家社偏东南400米的大山顶台地上,为银川河第二台地。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3.96万平方米。该遗址原为尖顶坡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平田整地时曾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石器等陪葬品,大部分彩陶被挖出时已破碎。数十件彩陶、玉器等被当地群众上交乡政府,现收藏在临夏州博物馆。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专业人员仍发现了几片黑彩宽带彩陶罐残片、泥质素陶罐残片和一些石块打磨残器,根据现场调查初步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古墓区。该遗址的发现为临夏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及齐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山城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银川乡刘王村下刘家社以东800米的台地上,属银川河西岸第三台地上。遗址东面为阳洼坡,南面为新庄寨子社,西面是大树沟遗址,北面为泉沟。东西长约154米,南北宽约127米,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根据1987年文物资料显示和支书张文元的介绍,据专业人员初步判断,这是一处较大的原始人类生存过的核心部落聚落址。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群众平田整地、兴修梯田时,发现有多处房址痕迹等,而且房址痕迹轮廓比较大,在灰土层中夹杂着墙皮白灰块等。另一处地坎断面中有灰土层夹着许多破碎的泥质陶罐残片,陶质为泥质橙红陶,陶片上多绘有条线纹、弧线纹,素陶为绳纹。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对小坪山城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毁坏。所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专业人员只捡到一些破碎的泥质碎陶残片,其中一片是素陶单耳罐残片,一片绘有圆形图案的腹部残片,因残片小咀头纹饰无法辨认。据调查,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遗存,是刘王坪七处遗址中最为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核心部落聚落址之一,该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窑洞梁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四社以东260米处,黄河东南岸第一台地上,遗址东对甘河滩,南连梅坡,西临甘河滩村,北依魏嘴村,窑洞梁正处甘河滩村和周刘家、梅坡村中心,是一座东朝西的长方形台地,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45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经考古专业人员调查这里是一处多台地组成的遗址,发现地头断崖上有灰层两处,一处距地表2.1米多,厚0.6~0.9米,长1.4米,另一处距地表1.2米多,厚0.2~0.7米,长1.2米,灰土中夹杂着少量的齐家文化类型的附加堆纹的泥质素陶片和夹砂粗陶片,并在灰土中夹杂着少量的红烧土块。据标本分析,该遗址属齐家文化聚落址,对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唐中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关家川乡芦家庄村唐中社农户居住中心区。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该遗址区分布在芦子山向西延伸的中部偏西地带之中。据1987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在断崖、地坎有明显的文化层裸露,一般深度为1.2~2.1米,长1.2米,专业人员发现有多处半地穴式房址,残留着许多红烧土、白灰墙面,房址距地表约2.5米,长度为10.3米。白灰面下层是2厘米厚的草泥皮。据群众反映此处曾出土过一个装满石器的大素陶罐。近几年,当地群众在遗址境内平田整地、修房居住等对遗址原貌毁坏比较严重,以前发现的多处半地穴式房址、残留红烧土、白灰墙面的痕迹一点也找不见了。所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中专业人员除找到了几件夹砂素陶罐残片外,未找到其他文化遗存及残留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的聚落址。

【海螺山墓地】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杨家湾村舍家湾社以北1200多米处的山顶上。东面、西面和北面靠近黄河库区。遗址南北长约196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属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在山顶向下延伸的缓坡台地上有许多痕迹明显的墓葬坑。据当地群众介绍,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省地质局在此地树立标志塔打桩时,曾挖过彩陶罐、素陶罐、玉器、石杵及石铲等随葬器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被人盗挖的墓葬坑面积比较大,坑沿上残留着许多出土的碎陶罐残片,很少见到素陶罐残片,未留下任何遗物。在山腰中专业人员采集到几片陶器碎片,看不清是否有彩绘。据专业人员现场所看到听到的初步分析,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一直延续到齐家文化的普通墓葬区。

【巷道边遗址】该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银川乡刘王村尕庙底社以西350米的山梁上,属银川河西岸的第三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198米,东西宽约67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找到了原村支书张文元老人,经他带路依次找到了附近其他五个遗址点。据老人介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巷道边公路时曾在古墓葬中挖出了大量完整的陶罐、陶罐残片、玉器、石器等陪葬品。特别是玉器,有的墓坑中放有玉器六七件,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刀、玉横,多数玉器造型极为精致,选料考究,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后来这些玉器被博物馆征集走了。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只捡到了零星的几块素陶罐残片,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和现场调查,专业人员初步认定,这是一处较为典型的齐家文化遗址。该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出土玉器精美,对研究齐家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家河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桥寺乡朱家墩村杨家河,距临夏市约15公里。1976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处在一个狭长的山沟地带,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1976年6月15日,临夏县革委会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未曾大量挖掘,从暴露于崖面的彩陶片看,有壶、盆、钵、罐等器物,质地呈橙黄色或砖红色,饰黑彩,又有内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和鱼钩纹。无论陶片还是陶钵,均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

【莲城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莲花镇莲城村南侧的台地上,东、西、北三面环刘家峡水库,北接莲城村,东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地形呈南高北低的缓坡地势,距河床15~20米高。1987年10月7日,州文物普查队首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当时据当地群众讲,在莲城村庄内村外的耕地及水库边均有陶器物发现,属辛店文化遗物。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村外耕地和水库边发现有陶片,分为彩陶片和素陶片,质地为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两种,彩陶片外表施白陶衣,纹饰为黑彩平行条纹,夹砂粗陶除素面外,纹饰有粗绳纹等。从前后两次普查和采集陶片分析,该遗址为一处典型的马家窑文化聚落遗址。1992年4月,临夏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墩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桥寺乡朱家墩村,距临夏市15公里。地处山坡台地,东临北塬渠,南接黄家坷坨,西北临杨家河,面积约500亩。1976年,州、县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在朱家墩村周围和坡头及以北的土门湾、曹家洼、大嘴子、东坡、墩把子一带发现马厂类型和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其中齐家文化灰层面积较大,厚约2米,并有袋状窑穴2处。出土器物有马厂双耳彩陶壶、陶罐等,饰黑红彩,纹饰有变形人纹、折线纹、菱纹等;齐家文化陶器有双大耳罐、垂腹罐、单耳灰陶罐等;石器有刀、斧、凿等。另外,在白崖口一带的断壁上暴露出大量的陶片,从采集的陶片和征集的陶器看,陶色有橙红、橙黄色,饰黑红彩,有锯齿纹、折线纹、菱形网格圆点纹、平行线纹等,为半山和马厂类型,在村南大崖根的断面,距地表0.5~1米以下的文化层中发现,有齐家类型陶片,为橙红和橙黄色,有折肩细陶和夹砂粗陶。该遗址是一处半山、马厂、齐家等多种文化类型共存的重要原始遗址。在这里还发现有汉墓遗址。1976年6月15日,临夏县革委会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沟沿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桥寺乡尕金村尕金家社西侧台地上,地势为浍水沟南岸的平台地,高于大浍水河床约20米。遗址北接桥寺乡大浍水沟,南与尕窑浍遗址相邻,东接尕金家社,西邻沙门沟,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200多米。1987年首次发现,二普资料记载:“文化遗迹在南沟沿一带和西边路侧明显看到红烧土、灰层厚1米多,路边雨水冲刷的断面上,明显看到红烧土、灰层和大量陶片,泥质红陶居多,饰篮纹、绳纹等,为典型的齐家文化。另外还发现少量的马家窑彩陶片。”这次普查中,在大浍水沟南岸的耕地和断崖边发现了很多陶片,多为泥质橙红陶,饰篮纹,为篮纹高领折腹素陶瓶,是齐家文化典型器物。还有少量的绳纹夹砂陶片。根据二普资料记载和调查发现的陶片分析,该遗址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的聚落遗址。1992年4月2日,被临夏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家崖遗址】该遗址位于临夏县黄泥湾乡五一村任家崖社内及周围台地上,南邻牛津河,背靠程家湾大山,东至白马泉沟,西邻泉沟,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约50米。该遗址在1988年由州文物普查队首次进行了调查,在台地断崖上暴露有厚2米左右的灰层,在灰层中采集了马家窑文化尖底瓶残片和许多绳纹素陶片,同时在灰层台地上部发现齐家文化白灰居住面一处,在灰层周围的台地上散布有大量的彩陶片和素陶片,彩陶纹饰为圆点纹弧线三角纹,素陶多为泥质红陶片和绳纹夹砂陶片。1989年1月,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1990年3月,省文化厅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在遗址北侧台地上采集到马家窑文化彩陶片2块,齐家文化的素陶片1块,陶器除泥质橙黄陶外,还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粗绳陶,未发现文化层。根据二普资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为以马家窑文化为主、兼有齐家文化遗存的古文化聚落遗址。1993年3月,该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红色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2]主要参考董克义编:《积石山县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56页。

[3]主要参考马学平编:《广河县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71-73页。

[4]锛:木工用的一种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头。一般是双刃,一刃是横向的用于削平木材,另一刃是纵向的用于劈开木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