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家窑文化:西北地区特色新石器时代文化

马家窑文化:西北地区特色新石器时代文化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距今5000~4000年,以彩陶著称于世。马家窑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等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分期马家窑类型: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700~4300年,属马家窑文化中期。

马家窑文化:西北地区特色新石器时代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距今5000~4000年,以彩陶著称于世。其彩陶除日常生活外,还大量用于随葬,陶质坚硬,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峰。

马家窑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分期

马家窑类型: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多瓶、罐、盆、瓮等器形,年代为距今5000~4700年。以旋涡纹、水波纹、圆点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

边家林类型: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康乐县边家林遗址而得名,距今4900~46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器型有壶、罐、盆、瓶、碗、钵等。以直口长颈宽肩壶、侈口鼓腹罐和单耳直颈瓶最为常见,器物口沿两侧出现鸡冠状的附耳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出现了红彩,纹饰有平行弧线纹、葫芦形网格纹、水波纹等。(www.xing528.com)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700~4300年,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以橙红陶为主,彩陶主要以小口鼓腹壶、单耳壶和侈口双耳罐为主要器形,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纹饰一般饰于器物上腹,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00~4000年,彩陶色彩以黑彩为主,兼施红彩,器表大量出现红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神人纹、回纹、几何纹、波折纹为主,构图富于变化,其中四大圆圈纹和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在我州各县均有分布,省级保护单位有东乡县林家遗址、永靖县小茨台遗址、临夏县杨家河遗址、临夏市工坪遗址,县级保护单位有积石山三坪、大河家、肖家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