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笔下的茶道思想:兼备德才、报国奉献

苏轼笔下的茶道思想:兼备德才、报国奉献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威武不屈、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他养高不仕,好游名山“风味恬淡”[44]“清白可爱”[45]“有济世之才”[46]“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47]等,苏轼其实在为茶作传,将仁人志士利民利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叶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进行比德。叶嘉以平民的身份得到受帝王的赏识,官至爵位,十分荣耀,他正色苦谏,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苏轼笔下的茶道思想:兼备德才、报国奉献

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威武不屈、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他养高不仕,好游名山“风味恬淡”[44]“清白可爱”[45]“有济世之才”[46]“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47]等,苏轼其实在为茶作传,将仁人志士利民利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叶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进行比德。此外,苏轼还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双观、谐音、譬喻等文学写作方法对茶叶历史、采摘、制作、饮茶法、茶品等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颇有趣味性。如文中所载皇帝见到叶嘉,对大臣说:“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48]又谓:“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49]以此探知叶嘉其人,后得出叶嘉为真清白之士,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最后,苏轼在文末对其进行了赞美,谓如今叶氏之人分布于天下,不喜城邑,喜爱在山中居住,在福建中部地区居住的人,多为叶嘉的后代,其后代德行也是德行馨香。叶嘉以平民的身份得到受帝王的赏识,官至爵位,十分荣耀,他正色苦谏,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私利。[50]

此外,唐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载:“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51]诗中描写了诗人饮用新茶所带来的身心畅快之感,为其打开了更加宽广的心胸和精神境界,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在自我的享乐之中,而是在诗文的最后发出了高高在上的神仙是否知道有百万亿的苍生(主要指茶农),在山崖上辛勤地种植采摘茶树茶叶,为献贡茶所忍受的辛苦,承受丧身悬崖的危险,诗人代这些茶农发问如此劳苦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何时才能得到歇息呢?体现出诗人规讽劝谏、忧国忧民之意。由此可见茶诗中也寄托着士大夫们悲悯苍生的儒家情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