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生民立命:张载的横渠四为新解

为生民立命:张载的横渠四为新解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宋时之民,张载提出“为生民立命”,希望其“道”能让宋人安身立命。要使人成为真正之人,必须有“安身立命”之道。“为生民立命”就是界定人应走之路,应循之理,也就是指什么是人,做人之标准是什么。气质指气构成生物体。为了存天理,他极力反对奢侈和淫乐,提出控制人欲,不使泛滥。张载从“乾称父”到“吾其性”,阐述了人在宇宙中之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生命大家庭,乾坤是其中之父母,人好比是其中一个儿女。

为生民立命:张载的横渠四为新解

面对宋时之民,张载提出“为生民立命”,希望其“道”能让宋人安身立命。所谓“安身”,即“民有所养”,这是儒家传统关怀。北宋社会动荡不安,佛老之说到处弥散,民众朝不保夕,更不明白为什么而活,失去对未来追求,将希望寄托于虚妄之“彼岸”。张载想通过“立道”让宋人确定生命之价值与意义,告别蒙昧与野蛮,重回充满希望之生活。要使人成为真正之人,必须有“安身立命”之道。

张载在《横渠易说》中说:“道,行也,所行即是道。”“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为生民立命”就是界定人应走之路,应循之理,也就是指什么是人,做人之标准是什么。张载在《正蒙·中正篇》中说:“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已,唯责己一身当然尔。”他认为:“仁”是一种无欲而又无畏之品德,尽管天下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到,但每个人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向这个目标奋进。这样,“仁”就被具体化为对利欲之正反两种态度。在张载看来,只有自己“无欲”而又能以无畏之精神反对追逐利欲之人,才是一个真正“仁人”,所以,他把利欲之心作为实现“仁”之大障。他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中说:“仁人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张载企图在人之自觉性和强制力结合下,控制人之欲望,以求得社会稳定。张载关于人学之说,与其气本论是相联系的。他从“太虚即气”之关系出发,对人之本质、本性进行解释。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亦出于太虚”,人也是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的,一切都是由“气”决定的。“气之欲”也叫“气质之性”。气质指气构成生物体。“气质之性”指生物由物质本性所决定之生理本能、生存本能,在人身上则表现为人对物质生活之需求和欲望。张载一方面承认“气质之性”之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不能使“气质之性”不受节制地发展,不能离开“天地之性”讲“气质之性”。为此,他批评告子不懂得人性之真谛。他在《正蒙·诚明篇》中说:“以生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妄不可诋。”在《孟子·告子上》里,告子主张“生之为性”,并解释“生”为“食、色”,把饮食男女等人之自然属性作为人之本性。“昼夜之道”源于《易·系辞上》,焦循解释说:“昼夜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张载认为,告子讲人性,只讲“气质之性”,即人之生理属性,不讲“天地之性”,即人之社会道德属性,没有全面了解阴阳之气对人两种属性之决定作用。张载认为,“气”既决定人之“气质之性”,又决定人之“天地之性”。如果像告子所主张那样,必将使“气质之性”脱离“天地之性”之制约,食色欲望就会盲目膨胀,人就沦为禽兽一样。“天地之性”是指自然界之本性,自然界之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木、金、水、火、土“五行”,以及春、夏、秋、冬“四时”等自然现象,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天地运行之规律,顺应“天地之性”,也就是顺应自然界之本性。礼、乐、刑、政效法各种自然现象,符合天经地义而不可抗拒之社会规范,人类按照礼、乐、刑、政之要求控制喜怒哀乐之情感和行为,就能同“天地之性”相协调,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天地之性”是一个纯自然概念,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思想。天是宇宙最高主宰者,它按照每一事物之本性塑造万事万物。但天也为人制定了人伦关系,提供衣食住行,并赋予人驾驭万物之能力,所以人得天之精华,在“天地之性”中人性是最宝贵的。因此,人类应当懂得“天地之性人为贵”,努力把人培养成为知仁义、识廉耻、重礼节的“君子”。

张载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统一的,“天地之理”是人至善之性,因此善性也就是天理。张载在《张子语录》中说:“性只是理,非是有此物事,若性是有此物事,则既有善亦必有恶,惟其无此物事,故无不善。”但是,人之“气质之性”则是具体的,表现为人对物欲之追求,这就是“人欲”。人欲是恶之来源,犹如“气质之性”可以受制于“天地之性”一样,“人欲”也可以受制于“天理”,双方对立不是你死我活、有我无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天理起主导作用。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说:“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又在《横渠易说》中说:“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穷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能至于命,命则又就已而言之也。”“天理”就是天下之公理,凡是“能悦诸心”,得天下人公认,“能通天下之志之理”,能够贯通天下之志和天下之理者就叫“天理”,“天理”是永恒不变之“公理”。“立天理乃各有区处”,就是说“天理”在物身上是对事物道理之反映,在人身上,是对至善之“天地之性”之反映。当“天理”与事物相对,“天理”从属于事物之“理”,当“天理”与“人欲”相对,“天理”又是主宰“人欲”之道德属性,一切善思和善行都是“天理”。张载在《经学理窟·气质》中说:“古人耕且学则能之,后人耕且学则为奔迫,反动其心,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张载认为,古人能“立天理”,所以安分守己,生活欲望也简单,至一箪食、一豆羹,出门穿好衣衫也就满足了。而今人视劳动为负担,心想如何“穷欲”,致使天理不存。为了存天理,他极力反对奢侈和淫乐,提出控制人欲,不使泛滥。(www.xing528.com)

张载认为,穷究怎样做人之理必须在宇宙大范围内进行探索,要明白人在宇宙中之地位及其作为宇宙一员应负之社会责任和义务,这个主张张载通过《西铭》一文充分表达出来,他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今天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个思想仍然闪烁着不朽之思想光芒,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从“乾称父”到“吾其性”,阐述了人在宇宙中之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生命大家庭,乾坤是其中之父母,人好比是其中一个儿女。天地之气构成了人体,天地之性形成了人性,人作为宇宙生命大家庭成员,应该担负一个成员之责任和义务,人人应该树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思想,把普天之下民众看作是兄弟姐妹,把万物看作是人类朋友,所有每一个不同宇宙成员,对于宇宙这个生命大家庭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人都应有自己分内之利益,人人都不应该损害他人分内之利益,人人都要把维护世界和现存社会制度与秩序作为一体应尽之职责。这就是张载为“生民”所立之“命”。在当今世界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明白生民立命之道,必先弄清生民、世界公民、人类、种族、民族、民族主义、天人主义等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