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勒斯坦与叙利亚接壤,英国托管,人口不超百万

巴勒斯坦与叙利亚接壤,英国托管,人口不超百万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勒斯坦是叙利亚的邻国,在此英国得到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它行使着托管权。巴勒斯坦的国土面积甚至比叙利亚还小,总人口不到100万。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由,渴望团结起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因此,犹太人与英国政府结为同盟,一致反对巴勒斯坦的民族自由。究其原因,应该是犹太人害怕阿拉伯人统治巴勒斯坦吧。在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入侵了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与叙利亚接壤,英国托管,人口不超百万

巴勒斯坦是叙利亚的邻国,在此英国得到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它行使着托管权。巴勒斯坦的国土面积甚至比叙利亚还小,总人口不到100万。但是,它的历史悠久,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要知道,它不仅是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圣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穆斯林也关系匪浅。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由,渴望团结起叙利亚的阿拉伯人。但是英国人玩弄手段,利用了巴以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在这里蓄意挑起了这个少数民族问题。因此,犹太人与英国政府结为同盟,一致反对巴勒斯坦的民族自由。究其原因,应该是犹太人害怕阿拉伯人统治巴勒斯坦吧。双方立场不同,因而冲突必然时有发生。阿拉伯人人数占优,但是犹太人财力雄厚,并且拥有一个国际性的犹太人组织。因此,英国才挑中了犹太人,让犹太宗教民族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相互争斗。这两个民族之间斗争日益激烈,英国就常常从中调停,以维护和平局面。如此一来,在这里英国的存在似乎就变得不可或缺了。这是帝国主义对其控制的国家常常玩弄的阴谋诡计;奇怪的是,这个伎俩却是屡试不爽。

犹太民族是一个杰出的民族。最早他们只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小部落,或者是几个小部落,《圣经》的《旧约》中记载了他们的早期历史。犹太人十分自负,认为他们是上帝选中的民族。但是这也是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抱有的幻想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断地遭到征服、压迫以及奴役,有不少优美感人的英语诗篇正是引用了《圣经》官方译本对犹太人的吟唱和哀歌的译文。我想希伯来语文本也是十分优美的,甚至应该更加优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篇》(Psalms)中一些经典的句子

他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山(Zion)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为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www.xing528.com)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1]

最后这些犹太人散落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没有家园,也没有母国。无论到哪里,他们都被当作异族人,不受欢迎,也不受待见。他们被迫聚居在城市的特定区域里,当地人都远离这些被称为“犹太贫民窟”的角落,把他们看作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有时他们还会被迫穿上特别的服装,来给自己打上标记。他们饱受欺辱和虐待,甚至遭遇过大屠杀;“犹太人”这个词成为咒骂用语,意思和守财奴以及贪婪的放债者不相上下。面对诸多的苦难,犹太民族不仅幸存了下来,还尽力保留了自己的种族文化特征;这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涌现了大批伟大的人物。时至今日,许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金融家、商人都出身于犹太民族,甚至就连最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是犹太人[2]。当然,大多数犹太人仍然处境凄凉;大批犹太人散布在东欧的各个城市,不时遭受着“集体迫害”或者大屠杀。这些没有家国的犹太人,尤其是他们当中最贫苦的群体,从未忘却对古老耶路撒冷的梦想。对他们而言,耶路撒冷是那么宏伟壮丽,超凡入圣,但这也只是存在于他们的梦中而已。他们把耶路撒冷称作“锡安”,意为“乐土福地”,而正是因为他们对过去的向往,犹太复国主义,亦称锡安主义(Zionism)就此兴起,他们热切渴望能够回到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

临近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已然渐具雏形,它成了殖民运动,许多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下来。与此同时,希伯来语也渐渐复兴起来。在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入侵了巴勒斯坦。1917年11月,英军进入耶路撒冷,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发表了《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称他们的目的是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这个宣言的意图是要赢得全世界犹太人的好感和支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个宣言赢得了犹太人的一致欢迎。但是这个计划有一个小缺陷,就是人们似乎完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要知道,巴勒斯坦可不是荒郊野地,更不是无人居住的空城,它早已成了其他民族的家园。因此英国政府这一慷慨的举动却是以牺牲巴勒斯坦现有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些民族,不论他们是阿拉伯人还是非阿拉伯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只要不是犹太人,都一致激烈地抗议这个宣言。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这些抗议的民族认为,犹太人会全面加入竞争行列,而他们背后雄厚的资本将会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说一不二;他们害怕犹太人会来夺走他们的口粮,抢占农民的土地。

从此以后,巴勒斯坦的历史就充斥着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各种矛盾冲突。

[1] 《诗篇》137:1,出自《圣经和合本》。——译者注

[2] 这里尼赫鲁所指的应该是卡尔·马克思。——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