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亏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处理

吃亏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处理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交往中,很多人往往抱着一种怕吃亏的态度、怕上当的心态。然而,以这样的心态往往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它虽然会一时地保护你,但是对你长期的人际交往是有害的,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吃亏现象。在做人上敢于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当然了,要学会吃亏,也不能盲目吃亏。林建的处事“原则”就是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所有人都满意。

吃亏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处理

在交往中,很多人往往抱着一种怕吃亏的态度、怕上当的心态。然而,以这样的心态往往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它虽然会一时地保护你,但是对你长期的人际交往是有害的,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吃亏现象。

一个人不慎落水,因为他不会游泳,所以拼命挣扎着喊“救命”。闻讯赶到的岸上人大声喊:“把你的手给我!”可是这个人就是不肯。眼看他就要被淹死了,岸上的人灵机一动,又喊:“给你我的手!”这个人马上把手伸了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怕“吃亏”者就像这个落水者一样,总是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取什么,得到他人、上级和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而自己付出却很少。其实,“得与失”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对的,有时候别人得到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在做人上敢于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

如果一个人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掌握吃亏这门学问,很可能得不到一个朋友。

当然了,要学会吃亏,也不能盲目吃亏。

人际交往由三个部分组成:自己、他人和环境。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比如,保护自己,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有两个人,一个叫志明,一个叫林建。

对志明来说,他很重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忽略了他人和环境,有些懒散,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可以了。他生活得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很随性,也很幸福,和一堆臭味相投的人做朋友,交往起来也很舒服。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满意就行,只要自己开心,其他都无所谓。

对林建来说,他很重视他人和外在的环境,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却忽略了自己。该拒绝的时候不懂得拒绝,一味地做老好人,在生活中去讨好每一个人,认为“吃亏是福”,只要别人高兴,自己怎样无所谓。虽然别人“好”,但是他自己却过得很累,甚至有时候会吃力不讨好。(www.xing528.com)

这是两种人际交往态度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本身都没有错,只是各有利弊。

像志明这种让自己满意的人,有利的地方是自己过得很舒服,但很可能会让别人对他不满意或者感觉不舒服。他不喜欢给自己任何约束,或者是强迫自己与不喜欢的人交往,但是他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多样化的朋友。或许这些朋友跟自己并不志趣相投,但是在其他地方也许可以帮助到自己。

总的来说,志明在人际交往中原则性太强,处理人际关系的界限过于僵硬。他的人际交往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够开放,只有符合严格的条件,才与别人交往。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想法,绝对不会在志明身上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志明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一种消极的适应,他并没有努力去适应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际关系,而是回避。

林建是另一个极端,这种始终追求让别人满意的人,有利的地方就是他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比较容易讨好人,反正他谁也不得罪;弊端就是不仅自己很累,还没能照顾家庭,同时太没有原则性,单纯的“大锅饭”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林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原则性太弱,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界限。他的人际交往圈是一个过于开放的系统,没有界限,不管什么样的人,他都不会拒绝,都不得罪。他往往得戴着“假面具”生活,活得很累,而又丢失了自我,事后常常后悔不迭;但又因为难于摆脱这种无力拒绝的状态而自责、自卑

如果你是那种让自己满意的人,应该注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多说“是”,让自己的系统更加开放一些,让自己的那些“原则”有一些弹性,并非僵化不能动摇。不仅仅要尝试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也要尝试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虽然志明可以选择自己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但这应该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回避。另外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别人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那样想一定有他的道理,并非自己所认定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尝试去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

如果你属于让别人满意的人,那么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则要多说“不”,让自己的系统更加有原则一些。原则就是做事的规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按照怎样的方式做,这些都是原则问题。林建的处事“原则”就是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换句话说,林建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自私,要知道,保护自己不等于自私,敢于说“不”也并不一定会失去朋友。

相反,有原则的人才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