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王位现临,相煎何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王位现临,相煎何忍?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传》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里。武姜嫌恶长子郑庄公,而偏爱次子共叔段。在庄公继位之后,武姜再三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基本有求必应。作者认为,郑伯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兄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弟弟,不是一个好兄长。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兄长,所以《春秋》故意要用“郑伯”而不是“郑庄公”来称呼他以示讥讽。不说共叔段出奔而说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对郑庄公的责难。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王位现临,相煎何忍?

左传》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里。武姜嫌恶长子郑庄公,而偏爱次子共叔段。在庄公继位之后,武姜再三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基本有求必应。而当武姜准备充当内应,怂恿共叔段叛乱时,庄公一下子攻克了弟弟,又把母亲软禁了起来,还甩下狠话,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母子二人掘隧道相见,其乐融融。这个故事一波三折,读来扣人心弦,一会儿杀机四伏,一会儿又柔情万分,给人以美的享受。

《左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传记之作,文章接近尾声时,作者以评点《春秋》为名对郑庄公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笔法的妙处全在这些称谓中。

作者认为,郑伯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兄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弟弟,不是一个好兄长。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兄长,所以《春秋》故意要用“郑伯”而不是“郑庄公”来称呼他以示讥讽。不说共叔段出奔而说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对郑庄公的责难。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羡慕春秋时代人们的单纯和善良。那个时代周礼虽近于崩,但士人内心的价值取向还是人伦胜过王位。离孔子所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标准还不算远。

共叔段盯着兄长庄公从父亲郑武公那里继承的王位,在母亲武姜的怂恿下,一步步向兄长发起挑战。这时,郑庄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像伯夷、叔齐那样让出王位;一是除掉共叔段这个潜在的对手。如果郑庄公像伯夷一样让出王位,那么人们会嘲笑庄公的懦弱,因为他毕竟不是主动出让。郑庄公一直等到共叔段“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再出兵讨伐,不管是以君主还是以兄长的身份来看,这都算是仁至义尽了。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的行为还要遭受孔子的批评和舆论的谴责,只能怪当时的道德水准太高,抑或是怪孔老夫子左丘明之流太迂。

与郑庄公同处春秋时代的齐国公子小白为了争夺王位同他的兄长公子纠展开了激战,在得到王位之后又借鲁侯之手杀掉了到鲁国寻求政治避难的公子纠,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www.xing528.com)

一代明君李世民为了夺取父亲李渊许诺已久的王位,不惜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着李渊退位当太上皇。

雍正皇帝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他在施计登上皇位之后,将屠刀挥向了自己的兄弟。据说他十五个兄弟中只有三人得以善终

如果孔子能穿越时光轨道目睹这些兄弟之间血淋淋的屠杀,他还会责怪郑庄公将自己的兄弟逼到国外去避难吗?

孔子和左丘明之迂是因为他们离王位太远,没有经受过那份诱惑。陈王曹植身处其中却不明玄机,还责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岂不是更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