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重——《张中行全集·顺生论 望道杂纂》

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重——《张中行全集·顺生论 望道杂纂》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人已老,用老皇历,见题目,眼尚未入本文,心中意一闪,以为大问题必是地盘不大,人口增长,难免僧多粥少之患。文章的预测是:主要的,人口将逐渐减少,到21世纪中期会成为几千万;附带的,老龄化的问题将更严重,即老年人将成为社会的更沉重的负担。我没有信心,想借助于旁观者清,问常见面的一些熟人,都说老有所作,性质是为人,不能算白吃。

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重——《张中行全集·顺生论 望道杂纂》

浏览报纸,看到一篇谈日本人口问题的文章。我人已老,用老皇历,见题目,眼尚未入本文,心中意一闪,以为大问题必是地盘不大,人口增长,难免僧多粥少之患。及至看了本文,才知道来于老皇历的推断完全错了。文章的预测是:主要的,人口将逐渐减少,到21世纪中期会成为几千万;附带的,老龄化的问题将更严重,即老年人将成为社会的更沉重的负担。人口问题是“人”的问题,我,或扩大为我们,亦人也,会不会也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一问引来不少胡思乱想。老年的烦恼之一是感到无聊,使胡思乱想固定为文字,化无聊为有聊之一妙法也,我见利忘劳,立即拿笔,写。

用买瓜法,挑大个儿的,先碰人口增减的问题。人,同于一切生物,没理由地求扩张和绵延,即希望多而且无尽。办法是渴望长生,办不到就繁殖。求长生,由形而上的入白云观修道到形而下的设医院治病,办法无限。繁殖呢,由失恋闹死闹活到庆满月大摆酒席,也是表现多端。其结果,只要没有大天灾(大荒年、大瘟疫之类)或大人祸(大战争之类),人口总是逐渐增多。可是日本(据说法国早就如此)却反了潮流,人口将逐渐减少。任何事都有原因,这是什么原因?文化程度提高就不热心生育吗?有朝一日,我们会不会也这样?如果人类都是这样,逐渐减少的情况不变,远的将来或更远的将来,我们(或说我们的子孙)就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的,地广人稀,维持人类的文明会不会有困难?另一个是哲学的,如果减减减而至于零,这是否表示我们已经决心放弃“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信仰?——想得太远了!俗话说,不要为古人担忧,准此理,也不要为后人担忧,他们有问题,他们自有办法解决。万一不能解决,真化为零,在我们这个仍在膨胀的宇宙里,也许算不了什么大事吧?

至此,大事想开了,可以转为说想不开的小事,老龄化引来的诸多问题。我年岁早已升到古稀以上,听到人说老龄化问题,看到人写老龄化问题,像是行于大街之上,听路人骂“你们臭老九就是臭”,不能不如芒刺在背,因为这问题的最突出表现是老字号的为中、青年增加了负担,假定都宽厚客气,中、青年也许说“人皆有老”,身为老年,像是就应该说,“老而不死,惭愧!”而越渴越吃盐,恰在感到惭愧之时,我接到老干部处电话,说:“国庆的过节钱发下来了,来领吧。”领不领呢?因为从老年之众,还得活下去,纵使知惭愧,也还是要走进老干部处,一手签收,一手拿钞票。这样,钱到手,惭愧随着增加,如何处理呢?(www.xing528.com)

原则是知恩必报,尽己之力为中、青年做点什么。先泛泛说理,理适用于一切人,而人的情况则是千变万化。可以先把病号和无力劳动的开除出去,这些人“是诚不能也”,知惭愧也只好任其惭愧吧。剩下的一群是都能干点什么的,情况更加复杂。长话只好短说,度晚年之道,可以分为偏于为人和偏于为己两类。举典型的例不难,左邻右舍即可找到。一位女性,退休了,照看小孩,女儿、儿媳各一个,用中、青年的眼看,不是老而成为累赘,是太有用了。另一位,男性,也处退字号的,同样不闲,而是养画眉,唱京戏。如何评价呢?说女上,没问题:说男下就未必合适,因为他既合于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又不违法。复次,为人和为己的二分法像是也有问题,比如爱因斯坦晚年攻统一场论,某老太太笃信释迦牟尼佛,你说那是单纯为人或为己,像是都不合适。这不合适,那不合适,来于扫他人瓦上霜,只好改为扫自己门前雪,看看有没有办法,虽吃闲饭而无愧,或退一步,少愧。

自己,最亲近,有问题就必贴身,也就更难解决。上策是只说想法而不求解决。想法有冠冕的,是尽己之所能,为群体做点什么,以求不白消耗中青年的劳动所得。老年有老年的难题,白消耗只是难题之一。还有之二是孤寂。记得前些年我评一个熟人演的电视剧《人到老年》,说老年的一种大苦是不再受人重视,甚至被人忘却。还有之三是感到无聊,即无事可做,以致“日长如小年”。难题有三,对应之道仍不能脱离“尽己之所能”。我之所能是什么呢?前几年写《自省》(收入《负暄三话》)曾作答,是“除了写些不三不四之文以外,什么也不会”。于是而熬过七十年代,写点不痛不痒的,不再有家破人亡危险的时候,就不断拿笔,写。这样的反班超的行径,用三种难题来检验,结果会如何?无聊,破了,没问题。孤寂呢?有些篇什爬上报刊版面,得机会入未知数的高明的慧目,间或还会有反响,可算是“今雨”也“来”,未减“骑马倚斜桥”时期的热闹。还剩个最大块头的,是可以算作未白消耗中青年的劳动所得吗?我没有信心,想借助于旁观者清,问常见面的一些熟人,都说老有所作,性质是为人,不能算白吃。我学一次大人先生,接受好听的;但加个附注,是也为己,如发点小牢骚就是。有个熟人是顽固派,坚持说发牢骚也是为人。一时我有了抬杠的兴趣,扔开牢骚,说我拿笔,也不少打油,并举一首为证,字句是:“有梦思穿壁(《聊斋志异·崂山道士》故事),无缘听盖棺(听盖棺后之论定)。南华寻坐忘(《庄子·大宗师》:‘回坐忘矣。’),未废日三餐。”顽固派退让,想不到又来了索隐派,追问所穿之壁是什么样的壁,过去想干什么。我是在家人也守妄语之戒,据实陈述:“未想过,不知道。”至此,闲扯了两千多字,会有什么获得呢?曰有,而且出自圣门,乃像是“不知老之将至”。不知,也就还会有些少壮气,那就以此为资本,为中青年干点什么吧。或曰,此大话也。我说,就算是大话,也愿意与一切老字号的共勉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