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离风口:林劲峰的捐赠逻辑,探讨捐赠背后的动因

远离风口:林劲峰的捐赠逻辑,探讨捐赠背后的动因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们找到了大卫·洛克菲勒,他是美国慈善方面的权威,问他能否在纽约帮助安排一次晚餐,我们建议邀请哪一些人来谈一下这个话题。总之,大家自愿形成了松散的组织,共同作出了捐赠承诺。我并不赞成设立永久基金会的方式来捐赠,我赞成在当下找到我信任的有能力的人去实施捐赠,而不是留给后人,等50年后有一个子孙也和我有一样的慈善之心,然后再由他去捐赠。

远离风口:林劲峰的捐赠逻辑,探讨捐赠背后的动因

问:能告诉我们“Giving Pledge”(捐赠承诺)行动是如何形成的吗?

巴菲特:我们三个创始人并不记得有一个确切的时点创想了这个行动。

大概是几年前,我们在谈慈善,当时想把一些关心慈善的富豪朋友找到一起,一些朋友可能我们认识但并不是最了解的,在一起聊慈善哲学,聊我们是如何成功的,聊他们是如何做慈善的。

于是我们找到了大卫·洛克菲勒,他是美国慈善方面的权威,问他能否在纽约帮助安排一次晚餐,我们建议邀请哪一些人来谈一下这个话题。他非常认同这个想法,我们发出了50份邀请,有些人携带夫人出席,有些人就自己来,其中包括Ted Turner、Bloomberg等一些可能对慈善感兴趣的人。

就在两年前,我们在纽约见面了。当时我对于事态会如何发展也没有把握,担心有些人有自大的心态,有些人很注意隐私,但是这些人多少原来都相互认识。所以我们在一起用晚餐,我请每个人都解释他们是如何获得财富的,以及他们的慈善哲学。你知道有些人生来就是巨富,有些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财富。

我先讲了我的故事来活跃气氛,然后大家受到鼓励,就开始纷纷发言,结果讲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故事,比如是否计划在去世前把钱花掉,还是做慈善,是否让孩子参与这些慈善活动,他们是否同意这些慈善行为。结果谈得非常精彩,大家对于彼此的故事都很感兴趣,故事很有说服力。大家决定下次再来一次这样的晚餐聚会,后来在西海岸和纽约又各有几次这样的聚会。

总之,大家自愿形成了松散的组织,共同作出了捐赠承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我们可以经常聚会,相互学习,避免在做慈善上可能犯的一些错误。二则这些行为公开化,有可能逐渐上规模,促成社会规范形成,这将会影响社会下一代人的慈善行为。

特别是当Mark ZuckerBerg也签署承诺的时候,影响力就更大了,他有完全不一样的听众,这些人现在大概只有20多岁,现在可能还没有太多财富,也没有想未来会如何捐赠,但是他们年老之后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人不愿意思考死亡,以及如何处理后事,所以倾向于推迟这个思考,我们希望触动大家早一些思考这个问题,我问一个已经75岁的朋友,你觉得你的理性思考能力是现在强一些,还是在95岁身边有个金发女郎的时候,更强一些呢?这样一说,他就明白了。

我们的Giving pedge组织现在有60多个人,我们在中国见过50~60位富豪,在印度见过约70个富豪,我们不强求别人也加入我们这个组织。他们有不同的文化,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我们只是告诉他们我们在做的事情,然后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也许会选择不同的做事情的方式。

大家都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这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我们需要一个翻译,她翻译得很棒,在印度我们不需要。虽然在中国需要通过翻译交流,而且我认识的人不多,但是当他们发言的时候,他们和美国的富豪讲得一样精彩。谈到做慈善的时候,他们担心什么,他们会为什么感到骄傲,他们的慈善计划是什么,政府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们的慈善行为,他们讲到了慈善的方方面面。

今年再过几个月,我们会再次聚会,如果有些其他国家的朋友希望来美国参加这个活动,我们会非常高兴邀请他们。你们可以上网站(givingpledge.org)去了解更多,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名字,读一读他们的承诺信,你会发现他们发自心底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主要向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发出呼吁,希望他们捐赠50%的财富,也就是说他们至少还剩下5亿美元的财富,我不觉得我是拿着枪在逼他们捐钱。拿我来说,我有所有我想要的东西,孩子们也都过得很舒适,所以我有非常多的剩余的财富,如果我把这些对于我而言不是最有用的钱,变成对于其他人很有用的捐赠,这其实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我并不赞成设立永久基金会的方式来捐赠,我赞成在当下找到我信任的有能力的人去实施捐赠,而不是留给后人,等50年后有一个子孙也和我有一样的慈善之心,然后再由他去捐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