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课堂导入文本记录与分析

中学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课堂导入文本记录与分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溶解的过程”课堂实践的文本记录及分析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课下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导入内容。

中学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课堂导入文本记录与分析

(一)“溶解的过程”课堂实践的文本记录及分析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课下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导入内容。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对照班课堂导入的文本记录与分析

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上课!大家喜欢寓言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看一个毛驴驮盐的故事。

PPT 展示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都已经看完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做事情不能投机取巧!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毛驴第一次掉入河中的时候,感觉背上的分量减轻了呢?

生:因为盐溶解到了水中,所以分量减轻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溶解的过程。

【设计意图】

利用寓言故事讲述食盐的溶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剖析】

此寓言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食盐的质量减少是由于食盐的溶解,与本课时的内容关系密切。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兴趣点较高,但此导入环节虽有趣但是却陷入“低效导入”的困境。第一,导入环节过后学生的兴趣随机消失,并未实现有效导入的功能。违背了目的性原则;第二,初中学生的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此寓言故事太过“儿童化”,化学教师并未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实验班课堂导入的文本记录与分析

教学过程如下:

师:食盐、蔗糖面粉以及食用油都是咱们厨房中的必需品。这些物质除了可以用来吃,还可以用来做实验。

学生哈哈大笑,气氛活跃。

师:现在老师利用讲台上的厨房用品,对照屏幕上的要求,做一下“汤”。

实验要求:取少量的食盐、蔗糖、面粉、食用油分别用水进行配制,依次放入编号为 1 号、2 号、3 号和4 号的试管中。

教师演示实验,配制食盐、蔗糖、面粉、食用油的混合物。

师:“汤”已经配制完了,那你们说一下,这四支试管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都属于什么?

生:混合物。

师:非常正确!这四种物质都属于混合物。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四种混合物从外观上看,还是有区别的。

生1:1 号和2 号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的,3 号和4 号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浑浊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我们把 1 号和2 号试管中所盛有的混合物先称之为溶液,3 号和4 号试管中所盛有的混合物称之为浊液。同样是把物质加入水中,为什么得到的混合物不同呢?带着这个疑问咱们一起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溶解的过程。

【设计意图】

利用“增、删、改”的形式重组教材活动天地 1-1。采用厨房中的物品做“汤”,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拉开了溶液、浊液分类的序幕,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绪。

【导入剖析】

导入目标为感知生活中的溶液,而非辨别生活中的溶液,遵循了学生的认识物质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比盲目区分生活中的溶液,更具有指向性。导入素材为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在演示实验中初步感受“并非所有液体都属于溶液”这一感性认识,进而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确立溶液的理性概念。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演示实验的复杂性,使得导入时间过长。可见,在选用实验导入时,应控制好导入时间。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课下对导入环节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和打磨。

3.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实践导入的对比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4 位评定人分别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导入环节进行评分。笔者回收课堂观察量表,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见表4-3。(www.xing528.com)

表4-3 “溶解的过程”课堂导入实施评价量表

续 表

从以上“溶解的过程”一节的导入教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的量化分数为 76.75 分,而对照班的量化分数为 61.25 分,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可见,本研究所提出的导入策略与导入原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常见的酸”课堂实践的文本记录及分析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课下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导入内容,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对照班课堂导入的文本记录与分析

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上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一些有酸味的物质,比如食醋、西红柿和柠檬酸等。化学家研究了这些物质,发现它们都含有一类组成和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称之为酸。酸溶于水后都能电离出相同的阳离子。大家重点在课本上画一下这句话。

学生划重点。

师:这节课咱们就学习常见的酸。(板书:常见的酸)

【设计意图】

通过呈现日常生活中的酸类物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酸走进化学中的酸。

【导入剖析】

此导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化学教师对教材中给予的材料未做任何处理,采用照搬的形式直接采用,过程略显生硬;第二,导入环节缺乏互动,课堂缺乏活力;第三,导入时间过短,导入效果不佳。

2.实验班课堂导入的文本记录与分析

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上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一些有酸味的物质,有哪位同学可以列举一下呢?

生:柠檬、山楂、西红柿、食醋等。

师:大家说的很多,看来大家真的是见多识广。生活中我们可以靠嗅觉和味觉判断酸味的物质,在化学家的世界中,他们却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来判断。因为化学家发现这些带酸味的物质都是一类组成和性质相似的化合物,这类物质称之为酸。(板书:酸)生活中处处有酸,咱们实验室中也有几种常见的酸,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着的就是一种液态酸(浓硫酸)。现在老师用化学酸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气氛热烈,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师演示“黑面包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烧杯中的蔗糖体积迅速膨胀,变为黑面包)

学生神采奕奕,探究欲望强。

师:大家想知道魔术背后的原理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带着这个疑问,咱们今天一起走进酸的神奇世界。(板书:常见的酸)

【设计意图】

通过呈现日常生活中的酸类物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酸走进化学中的酸;巧妙利用趣味“黑面包”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导入剖析】

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加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础;第二,采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将导入目标落脚在化学酸的性质上,顺势引入新课;第三,通过生活酸和化学酸的判断方法,强调闻气味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但是,导入时间为 4 分钟,明显导入超时。可见,在选用趣味实验导入时,应控制好导入时间。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课下对导入环节进行更加细致地规划和打磨。

3.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实践的对比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4 位评定人分别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导入环节进行评分。笔者回收课堂观察量表,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如下表4-4 所示。

表4-4 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导入对比评价

续 表

从以上“常见的酸”一节的导入教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的量化分数为 75 分,而对照班的量化分数为 60.65 分,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可见,本研究所提出的导入策略与导入原则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