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瓦哈卜派的兴起:宗教狂热、圣战和民族独立的标志

瓦哈卜派的兴起:宗教狂热、圣战和民族独立的标志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狂热构成瓦哈卜派的显著特征,圣战则是瓦哈卜派之宗教狂热的外在形式。伊本·瓦哈卜与其追随者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建立起密切的主从联系,致力于圣战是瓦哈卜派的首要宗教义务。另一方面,伊本·瓦哈卜强调罕百里派的传统,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官方学说即哈奈菲派。瓦哈卜派的兴起意味着对于奥斯曼帝国宗教秩序的挑战,瓦哈卜派运动则是阿拉伯半岛广大民众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和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标志。

瓦哈卜派的兴起:宗教狂热、圣战和民族独立的标志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阿拉伯半岛的人口估计约100万,穆斯林居绝对多数,其中逊尼派大都生活在西部和北部,什叶派主流派别十二伊玛目派生活在海湾一带的巴林和哈萨,什叶派分支栽德派生活在也门内陆,哈瓦立及派分支伊巴迪叶派生活在阿曼,此外亦有少量的犹太人和印度教商人。[8]

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所推崇的官方教法学派是哈奈菲派,其他的教法学派亦处于合法地位。苏菲教团构成奥斯曼帝国境内穆斯林民间信仰的主要载体圣徒崇拜则是苏菲教团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1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诸多方面与伊斯兰教诞生前夕的查希里叶时代颇显相似,迷信充斥各地,离经叛道者比比皆是,圣徒崇拜尤为盛行,而圣门弟子和历代先贤的陵墓构成圣徒崇拜的主要去处。贝都因人尽管自称穆斯林,却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知之甚少。[9]“瓦哈卜派兴起前夕,大多数人沉迷于邪恶……人们崇拜圣徒,抛弃了一神信仰……人们乞求圣徒赐予好运和帮助自己摆脱逆境。”[10]

瓦哈卜派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即伊本·瓦哈卜(1703—1792)属于纳季德的塔米姆部落,该部落的成员分布在纳季德的诸多绿洲。伊本·瓦哈卜出身于阿伊纳绿洲的一个宗教学者家庭,祖父苏莱曼早年师从罕百里派学者艾哈迈德·穆罕默德·穆什里夫,曾经在阿伊纳绿洲担任卡迪,其父阿卜杜勒·瓦哈卜于1713年承袭父职,1726年被阿伊纳绿洲的埃米尔罢免后移居侯莱米拉。伊本·瓦哈卜自幼谙熟“泰夫绥勒”(经注学)和“哈迪斯”(圣训学),10岁时已经能够背诵《古兰经》全文。伊本·瓦哈卜在青年时代游历麦加、麦地那和巴士拉等地,深受伊本·泰米叶[11]和罕百里派教法的影响,耳闻目睹偏离经训的陋俗而深恶痛绝。1738年,伊本·瓦哈卜返回侯莱米拉,著书立说,矢志革除多神信仰和圣徒崇拜诸项弊端,阐释一神崇拜的思想,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的“正确道路”。[12]

伊本·瓦哈卜遵循伊本·泰米叶的神学思想,主张正本清源和返璞归真,摒弃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陋俗,坚持一神崇拜即“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的信仰原则,强调安拉是唯一的创造者、主宰者、毁灭者和受崇拜者。伊本·瓦哈卜认为,偏离正道的宗教异端包括以下诸种行为:遇到灾难时向安拉以外的受造物祈祷,向安拉以外的受造物求助,通过先知或圣徒祈求安拉的喜悦,祈求安拉以外受造物的保护,以安拉以外的受造物名义起誓,参拜坟墓和向亡灵祈求。伊本·瓦哈卜否认安拉与信士之间存在任何形式的中介环节,禁止求助于所谓的圣徒或亡灵的佑护,强调恪守宗教功修和缴纳天课的必要性,强调对背离经训者发动圣战,主张净化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圣徒和圣墓以及向圣徒献祭的宗教习俗。伊本·瓦哈卜声称:“无论崇拜何人或何物,无论崇拜的对象是国王、先知、苏菲圣徒、先贤陵墓或者树木,均系崇拜偶像的行为。”[13]在伊本·瓦哈卜看来,真正的伊斯兰教已经被世人遗忘,由此导致精神的堕落、政治的混乱和经济的萧条;净化信仰、清除异端和恢复伊斯兰教的本来面目,是使世人摆脱沉迷于罪恶的必要途径。[14]

伊本·瓦哈卜在教义学方面主张接受《古兰经》和《圣训》中关于安拉的描述,反对人为的解释和猜测。伊本·瓦哈卜认为,描述至高无上的安拉,要用安拉及其使者穆罕默德所做的不曲解、不渎神、不变形、不比拟的描述,不允许否定安拉自我描述的那些属性,不允许用受造者的属性来比拟安拉的属性。在教法学方面,伊本·瓦哈卜强调《古兰经》和《圣训》是立法的源泉,同时反对因袭传统和盲从中世纪的教法学家和宗教权威[15](www.xing528.com)

伊本·瓦哈卜主张整肃风尚,净化心灵,禁止高利贷和巧取豪夺,禁止饮酒、吸烟、赌博、奢侈、淫秽,反对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内容,反对身着华丽衣饰和佩戴金银首饰[16]瓦哈卜派并未直接攻击苏菲派。然而,瓦哈卜派反对所谓的创制,主张正本清源、回归经训和崇尚早期伊斯兰教的宗教实践,无疑从理论上否定苏菲派的诸多信仰原则。[17]瓦哈卜派反对使用念珠、吟唱、高声诵读、舞蹈和齐克尔,而这些习俗构成苏菲派宗教实践的重要内容。

伊本·瓦哈卜的追随者自称艾赫勒·塔乌希德或穆瓦希德,阿拉伯语中意为一神崇拜者或认主独一者;瓦哈卜派运动则被伊本·瓦哈卜的追随者称作达瓦·纳季迪耶,阿拉伯语中意为来自纳季德的呼唤。[18]瓦哈卜派具有明显的极端倾向,认为拒绝该派思想的穆斯林皆为“卡菲勒”(异教徒),而“卡菲勒”犹如查希里叶时代的多神崇拜者。相比之下,瓦哈卜派对持一神信仰的犹太人和基督徒较为宽容。先知穆罕默德时代的宗教实践,即宽容“有经典的人”而苛求多神崇拜者必须放弃原有信仰和皈依伊斯兰教,可谓瓦哈卜派极端倾向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源泉。宗教狂热构成瓦哈卜派的显著特征,圣战则是瓦哈卜派之宗教狂热的外在形式。伊本·瓦哈卜与其追随者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建立起密切的主从联系,致力于圣战是瓦哈卜派的首要宗教义务。

伊本·瓦哈卜的宗教政治思想包含回归传统和批判现实的双重倾向,其实质在于借助回归传统的外在形式批判现实的宗教秩序,抑或将宗教传统的回归作为否定现实宗教秩序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伊本·瓦哈卜强调罕百里派的传统,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官方学说即哈奈菲派。伊本·瓦哈卜倡导的宗教革命,构成18世纪阿拉伯半岛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先导和理论工具。瓦哈卜派的兴起意味着对于奥斯曼帝国宗教秩序的挑战,瓦哈卜派运动则是阿拉伯半岛广大民众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和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