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击行为
在攻击行为方面,婴幼儿期的儿童几乎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到了学前期,儿童互相交往时,这些差异开始显现出来,并在学龄期变得更加显著。人们一般会认为,男孩会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其实差异并不仅在于此。这时,男孩的确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身体攻击性,但女孩比男孩更可能使用关系攻击行为;男孩的攻击行为是外在的,而女孩的攻击行为则相对来说较为隐蔽(Etaugh&Bridges,2003:76)。女孩之间的关系也许比男孩间的关系更复杂一些,女孩会排挤她们中的一个同伴,或者恶意地散布谣言。她们利用同伴关系,以非身体性的伤害来伤害他人。同时,女孩也比男孩更可能成为关系攻击行为的受害者。
在造成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中,环境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同伴更有可能忽视女孩的攻击行为,这其实有助于中止这种行为。而父母对男孩参加体力游戏和使用具有性别典型特征的玩具如刀枪等,则鼓励和促进了男孩的攻击行为。男孩群体中的粗鲁和以支配为导向的游戏可能使男孩维持较高的攻击水平。另外,女孩对内疚的预期、同伴与父母的反对以及比男孩的攻击行为获得更少的物质回报,也是导致女孩攻击性逐渐弱化的重要原因。(Etaugh&Bridges,2003:77)(www.xing528.com)
2.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为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等。一些儿童研究者发现,亲社会行为也存在一定性别差异。一般人们会认为,女孩由于天性温柔、善良,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学龄期阶段确实如此。女孩表现得更加乖巧、有礼貌、有教养,她们更乐于与人交流,比男孩更多地帮助别人。但是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这种差异却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成年男性比女性更乐于去帮助陌生人,在危急的情况下,男性“挺身而出”的概率比女性要大。另一方面,女性更可能给朋友和亲属提供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她们更乐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倾听亲朋好友的倾诉,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