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及省际旅游合作对策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及省际旅游合作对策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优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根据流域内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资源赋存状况来看,黄河流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由目前的“243”不规则菱形模式转变成“63”模式,这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相信,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会不断地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政策保证加上黄河纽带,使黄河流域旅游的合作与互动发展有了坚强的基础。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及省际旅游合作对策

(一)优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根据流域内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资源赋存状况来看,黄河流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由目前的“243”不规则菱形模式转变成“63”模式,这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就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处于第二梯度的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凭借自身的优势,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非常快,而且各省份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加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加快实现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可行性。处于第三阶梯的甘肃、青海、宁夏,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吸引力较强,加之对外乡村旅游业开放较晚,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这为其乡村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相信,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会不断地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除了和旅游资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旅游产业政策。政策的制定要本着充分发挥省内乡村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最终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原则。除此之外,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互动发展也是加快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实现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展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使流域内处于“引擎”地位的省份数量增多,且地域分布更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强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流域内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二)以黄河为主线,带动流域经济互动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沿线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特色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依托了黄河文明这一背景而产生和存在的,都深深地打上了黄河文明的烙印。如今黄河在各省(自治区)乡村旅游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四川之外,沿黄的各省(自治区)都把黄河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政策保证加上黄河纽带,使黄河流域旅游的合作与互动发展有了坚强的基础。因此,流域内的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应以黄河为主线,以沿线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中心城市为节点,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以一体化交通体系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在发挥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同时,联合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构建无省无界、有区无障、市场一体、产品多样、品牌共铸、资源共享、合作互赢的新型旅游联合体,推动整个流域旅游的互动发展。

(三)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www.xing528.com)

目前,在黄河流域一些省(自治区)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些旅游经济合作组织,如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合作区、“中国黄河龙门—壶口旅游协作区联谊会”、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区、沿黄城市旅游文化合作联盟以及涉及整个流域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等,对黄河流域旅游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黄河流域旅游的合作和互动发展应从政府层面出发,在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的指导下,以黄河经济协作区为基础,建立黄河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策划、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和引导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合作全方位、多层次、有效益地进行。

第二,为了确保黄河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能够真正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使之具有实质的协调权力,建议由各省区政府领导担任黄河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成员,由各省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担任黄河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机构的成员,制定完整的合作章程,依法签订各种合作协议来保证合作行为。

第三,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各地轮值主持,研究和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大问题、具体策略和措施;定期召开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研讨会,共同探讨与解决旅游策划、规划及项目运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低水平的雷同产品,努力使旅游开发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立固定的联络机制,各方指定日常工作的联络处,负责各地旅游合作交流的日常工作;建立和完善各地旅游投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黄金周”和重大节假日的旅游预警机制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