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文化的操作技艺

中国饮食文化的操作技艺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国饮食的选材配料、制作方法的奇异性,决定了其操作技艺的丰富性与随意性。而这一程序是把握好用火的最佳时机,将菜物烹得鲜美香嫩,这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操作技艺上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难把握的,而最佳火候则是一道菜能否做好的关键要素。由对火候的简单分析,便可看出中国饮食操作技艺上的随意性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操作技艺

由于中国饮食的选材配料、制作方法的奇异性,决定了其操作技艺的丰富性与随意性。中国饮食无论是一般性的操作,还是具体每个菜的制作,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而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整个饮食制作过程中,其程序、技艺、时间上都没有一定的规律与定理可循,而是全凭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而定。所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好厨师很少有从书本上能够学成的,绝大多数则是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亲临实践摸索出来的。如中国饮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各种各样的烹调方法,而且还要注意选材、刀口、火候、程序等。而单就选材,又分主料、佐料、配料等内容上的要求,而仅主料,又要考虑到其品种、产地、时令、境况和不同的部位等诸多要素,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非常复杂而又无章可寻。下面我们试以“火候”来看一下中国饮食操作技艺上的随意性。

“火候”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用途特别广泛,各行各业,只要指使用工夫所达到的程度,都可以称之为火候。在饮食中,“火候”便是指火的使用程度,也就是说把火使用到最理想的程度。而这一程序是把握好用火的最佳时机,将菜物烹得鲜美香嫩,这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操作技艺上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难把握的,而最佳火候则是一道菜能否做好的关键要素。火力不到,饮食不仅做不熟,食物的香美之味也就更无从充分发挥,大倒胃口。只有把火用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才能将饮食制作带入妙境。但这一点却非常难把握。台湾著名学者张起钧教授在其《烹调原理》一书中认为,火候首先要考虑饮食中的困难,即物性不一,同为牛肉,水牛肉和黄牛肉不能相提并论,同样的鸡肉,有些肉嫩,有些肉老;境况不同,即环境影响火候的使用,如锅的传热性能、气候的凉热、菜料本身的温度等的差异,都使火候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论;不可重复,一次起锅,不能再做第二次。炒老了不能变嫩,火候不到再来第二回,不再好吃,所以其具有不可重复性。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火候的把握,要靠烹调者自己的细心揣摩。另一方面,又要明白火候的因素,即各种热能发生的热力程度的火力、火焰燃烧范围的火势、热能接触时间长短的火时、以及火的温度等,而火力又可分为文火与武火,前者火时长、作用缓,可以使滋味能彻底浸透到菜物内部;后者则立即发生效果,对菜物有强烈的冲击性,可使菜物脆嫩,保持其鲜美性。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火或单独、或混合使用。所有这些,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看实际情形和个人的悟性,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失寸心知”了。(www.xing528.com)

总之,火候是烹调中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事,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一位烹饪者能否成为名厨,火候乃其关键,所以中国饮食中的厨者在操作时,积一生之经验、悟己身之灵性,充分发挥自己细微的观察体验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行饮食艺术创造。由对火候的简单分析,便可看出中国饮食操作技艺上的随意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