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世纪的纷争:建安文学的诞生

三世纪的纷争:建安文学的诞生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安时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建安文学的兴盛,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建安时期的文人们就生活在这个悲惨的年代,他们目睹了社会种种的惨状,有着亲身感受与经历。助长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很多,而儒学的衰微便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点。

三世纪的纷争:建安文学的诞生

建安时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动乱的社会现实残酷地剥夺了儒家思想在全国的尊贵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蓬勃发展的各种思想。而曾经被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等观念,因为失去了它们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用和社会根基,所以这时的人们不可能再像两汉时期那样,把儒家说教奉为精神准则了。

曹操即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曹操的主张是“唯才是举”。他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颁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这篇行令公开对史上有名的“贱人”“贼”“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的伊挚、傅悦、管仲韩信萧何、曹参、陈平等人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在这篇行令中,曹操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思想,要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他表明自己是“唯才是举”,而在两汉时期,对“不忠不孝”者的任用是根本不可能的,曹操排除了这样的观点。

这个时期,思想上的大解放也为文人的创作自由做好了舆论准备。

建安文学的兴盛,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东汉末年,各州牧割据严重,战祸延绵不断,百姓妻离子散,离乡背井,不少人或死在乱军刀下,或死于逃荒途中。建安时期的文人们就生活在这个悲惨的年代,他们目睹了社会种种的惨状,有着亲身感受与经历。所以在当时的文学作品里,反映现实成为了最主要的主题,大量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脱颖而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文学的兴盛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www.xing528.com)

建安时期的文人与以前文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建安文人都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大多以“拯救天下危亡”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曹操一生戎马,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便立志为天下太平而奋斗;曹植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粲则有感于百姓的不幸而有了“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感叹……这些都表现了建安时期的文人,他们在动乱时代中不但关心社会现实,借作品抒发个人抱负,更渴望于乱世中建功立业的真切想法。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就是“慷慨悲凉”,这是与其他时代不一样的地方,建安时代的文人们能够主动地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地以文学形式将现实与内心反映出来。

助长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很多,而儒学的衰微便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点。从西汉时期,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儒学就一直在思想上占据了最重要的统治地位。原道宗经是儒学思想中的传统文学观点。其实一直以来,文学都只是经学的一个附庸,这严重阻碍了文学本身的自由发展。直到东汉年间,政治颓废,使得传统的儒学经典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从而也失去了它支配思想的“法力”,由此,文学才开始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大展拳脚。后来的很多文人思想上都具有反传统的一面,这尤其以曹操、曹植父子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不再是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真正用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生活,并且在作品中他们开始真正畅快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使文学的前景更加明朗和开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