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鲁迅: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与鲁迅: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提示:1.藤野先生是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一位普通教授,后因学历低被学校辞退。)2.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和藤野先生只有两年的交往。)4.鲁迅写这篇文章是1926年,即和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这个部分,通过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从正面刻画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就发生在一个不平常的背景之下。

与鲁迅: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学习目标

能通过文本细读,综合分析人物、事件,以及所处的环境,解读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活动一 新课导入

高质量预习的标志是什么?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的学习,才是高境界的学习。课前检测预习效果。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读到这句话,你脑子里有没有冒出什么问题?

资料提示:

1.藤野先生是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一位普通教授,后因学历低被学校辞退。(太普通了!)

2.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和藤野先生只有两年的交往。(时间太短了!)

3.鲁迅后来弃医从文,在仙台所学医学并无大用处。(没有用处啊!)

4.鲁迅写这篇文章是1926年,即和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时间太长了!)

5.鲁迅不但是文学家、革命家,还是思想家。(思想家会轻易说谁“伟大”吗?)

那么,“伟大”这个词的背后,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呢?

活动二 感受一种深情

1.先看课文第11~23段。这个部分,通过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从正面刻画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请你简要概括这四件事,并说说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2.判断:按照你对藤野先生的了解,这件事他是不是这样做的?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过了。

引导分析“修改”和“添改”的不同。

看到这样的讲义,鲁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藤野先生是多么热情细致啊!

3.模仿:按照你对藤野先生说话声调的了解,你能把这句话说给我们听吗?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藤野先生是多么严格又是多么耐心啊!

4.选择:按照你对藤野先生的了解,下面哪一句是他对鲁迅说的话?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藤野先生深知鬼是不存在的,相信鬼的存在其实就是迷信的行为,用“迷信”过分吗?用“相信”总可以了吧?但是藤野先生不用贬义词,也不用中性词,用的是“敬重”,恭敬尊重,褒义词。这是对中国人,也是对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这种文化是落后和愚昧的。

5.比较: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鲁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修改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6.小结: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事情肯定还有很多,但作者只选择了这四件事来写。可见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到事例中去表现。鲁迅和这样的一位先生分别多年后,这样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作为一个老师,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藤野先生对于鲁迅,仅仅就这些吗?

活动三 体味一段境遇

1.让我们跟随鲁迅,去设身处地地体味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段特殊的境遇。第1~3段,是鲁迅在东京。哪句话概括表达了鲁迅对东京的态度?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什么态度?结合第一段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可见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是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乌烟瘴气,和国内一样糟糕,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反复朗读,体味境遇。

2.虽然东京是大都市,但是坚信科学救国的鲁迅还是选择了离开,踏上了去往偏僻小镇——仙台的路。看第5段,到了仙台又怎样呢?哪句话可以表明鲁迅对学校职员的态度?(www.xing528.com)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面对他们的优待,鲁迅非常感动吗?不但不感动,反而有些辛酸。

3.对东京的失望,初到仙台的辛酸——写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37段——(齐读)

4.还不仅于此。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回忆这两件事的呢?匿名信事件之后,作者说: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是不是鲁迅的忏悔呢?

看电影事件之后,作者说:

——呜呼,无法可想!

为什么无法可想呢?

(合作讨论)作者是怀着极大的愤慨和屈辱写这两件事的。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四 铭刻一份感动

1.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却:(轮读)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如果是发生在不平常的背景下,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就发生在一个不平常的背景之下。读这篇文章,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种怎样的境遇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他真诚地说——(齐读37段)难怪20多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还能汲取到无穷的力量。他感激地说——(再读37段)

2.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再来一遍——

活动五 阅读《祖屋》,回答下列问题

祖 屋

农 人

①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自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②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④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⑤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⑥呼吸看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跺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⑦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⑧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咯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

⑨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⑥段写到,“噢,原来也是在变的”,看起来一成不变的祖屋其实是在变化着的,除了燕子变了,文章中还写了哪些变化?

2.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表露情感,请你摘抄一处,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3.依据文本,探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1.祖屋在变化,小时候是我的整个世界,长大后发现其实只是几间简陋的老房子,它在我心中自高大到矮小,被风雨侵蚀渐渐残破,最后倒塌。

祖屋里的人和生活在变化,“我”从一个孩童渐渐长大,外出上学和上班;曾经热闹的大家庭后来只留下爷爷奶奶守着祖屋,后来爷爷奶奶去世,祖屋便没有了人气。祖屋的生活在我心中是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

2.细节摘抄: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赏析:从“弥漫着香气”“焦黄”可见作者对煎饼的气味和颜色记忆犹新,后面说至今还“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烙”字形容印象之深刻,“抠”字也非常生动形象,足见作者回忆起冬天在祖屋烙煎饼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表现了作者对祖屋生活浓浓的怀念之情。

3.①“她”指祖屋,运用拟人的手法,说祖屋仿佛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②作者赋予祖屋以人的情感,仿佛与祖屋情感相通,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浓浓的思念与不舍,对过去不再的淡淡的忧伤。③感悟:过去的美好如落花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如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奈之余我们也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与亲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