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及检测要点

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及检测要点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WHO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出院病例复诊复检时,应当开展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模块中补充填报实验室检测信息。

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及检测要点

(一)概 述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率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随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02O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WHO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为“COVID-19”)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微,预后良好,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重症患者常合并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等脏器功能损伤,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图3-9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区别

(二)病原学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也是人畜共患病毒的大家族,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将冠状病毒科分为4个属,即α、β、γ和δ属。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60~220nm,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具有5个必需基因,分别针对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4种结构蛋白及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RdRp)。核蛋白(N)包裹RNA基因组构成核衣壳,外面围绕着病毒包膜(E),病毒包膜包埋有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等蛋白。刺突蛋白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入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4~6d。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d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图3-10 降低感染冠状病毒风险的方法图

(四)隔离措施

确诊病例应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继续隔离医学观察14d。隔离期间每日做好体温、体征等身体状况监测,观察有无发热以及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出院病例复诊复检时,应当开展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模块中补充填报实验室检测信息。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当尽快转至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进展者,应当继续隔离观察,做好个人防护等相关工作。

疑似病例应在定点医疗机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无症状感染者应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原则上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当开展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符合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当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

(五)职业防护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医务人员防护依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并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必要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1)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www.xing528.com)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患者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给患者。

2. 防护级别分类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的可能性,并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级别:

(1)一般防护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医用外科口罩

③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③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戴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

④严格执行手卫生。

⑤离开诊疗区域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③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④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隔离衣和/或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手套、鞋套。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结膜的卫生与保护。

(4)三级防护

三级防护是在二级防护基础上,加戴正压头套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六)应急处置

图3-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置及诊疗流程图

续图3-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