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和应急处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和应急处置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隐性感染者多见,带菌者占60%~70%,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仅占1%。(六)应急处置图3-2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急处置及诊疗流程图续图3-2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和应急处置

(一)概 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经空气传播,多见于冬春季节,儿童发病率高。

(二)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豆形,直径0.6~1.0μm,多数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或四个菌相联。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多数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裂解时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在含血液、血清卵黄液的培养基上及5%~10%的二氧化碳、37℃和pH7.4~7.6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自溶,故采集标本后应立即接种于培养基上孵育。本菌对外界抵抗力弱,不耐热,温度高于56℃及干燥环境极易死亡,对寒冷有一定耐受力。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漂白粉乳酸等1min死亡,紫外线照射15min死亡。

根据菌体表面荚膜多糖抗原可分为13个血清群,包括A、B、C、D、X、Y、Z、29E、W135、H、I、K、L,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我国目前流行的菌群以A群为主(90%以上),B群仅占少数。常见菌群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一般不超过发病后10d,经抗菌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可成为无症状带菌者,多为短期或间歇带菌。流行期间正常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威胁远超过病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空气不流通处2m以内的接触者均有被感染的危险。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播有重要意义。

3.人群易感性

图3-26

普遍易感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罕见。人群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IgG抗体,不易患本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最低,故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在多次流行过程中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因而发病率逐渐下降。多发生在冬春季节,3~4月为高峰,全年均可发病。大城市发病较少,中小城市和乡镇发病较多,山区和偏僻农村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可呈10年大流行。本病可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隐性感染者多见,带菌者占60%~70%,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仅占1%。我国调查显示,流行期间A群是主要流行菌株,而在非流行期间以B、C群为主。

(四)隔离措施

1.加强医疗机构内流脑防控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医院流脑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流脑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流脑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各项措施落实的督导检查。(www.xing528.com)

2. 病人治疗与管理

流脑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医疗机构要按照监测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脑脊液、血液、咽拭子等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参见卫计委下发的《流脑诊疗要点》。

3.密切接触者管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密切接触者包括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7d(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2)预防服药:发生流脑流行时,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的应急预防性服药。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往年流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情况选择当地预防服药的种类,也可以参考卫计委网站上公布推荐使用的预防药物目录。

(五)职业防护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不慎溅于皮肤或黏膜,应立即先用肥皂水,再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部位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六)应急处置

图3-2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急处置及诊疗流程图

续图3-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